巴拉圭的「天之船」
雲層緩緩的浮動著。猶如艦隊般的雲層,緩緩划向
天際。在風兒的吹拂下,揚起白色的風帆,堂堂飄向天際。
以藍空為海,翱翔於天際的帆船!乘載著自由魂魄,聖潔
無比的船隊,引航出發吧!
◆
如海面般壯闊的「巴拉圭大河」,水面上浮動著朵朵雲彩
的光影。雖說盛夏,也不過才2月時節。由於位處南半球,
季節與日本相反。時逢1993年。當地緯度約與琉球(沖繩)相仿。
或許是亞熱帶氣候,總登得彷彿置身在東南亞般,令人懷念。
河面上疾駛著海上摩托車。那「天之船」是誰在操縱呢?
雲深飄渺處,尚見雲層。雲端上下,雲層依稀可見。雲層
相互邂逅、交會、契合,滑入天際。
◆
雲彩是「天空的情感」。
時時反映出天際的情緒,刻刻變化多端。烈火般的雲彩,
光彩奪目的雲彩,憤怒的雲彩,微笑可人的雲彩,慵懶漂
浮的雲彩,欣喜莫名的雲彩,揪雜破碎的雲彩。
雲彩也是「天際色澤」的表徵,銀雲、白雲、黑雲、銅
雲、紫紅中帶綠、金黃色的雲,還有閃動七彩色澤的雲。
氣候狀況、四季變化、山河形體、.甚至人類的活動等等,
雲彩都能精妙的顯現。
有位日本年輕歌人就曾說過,「雲是個天才」,是呀!
雲彩自由自在,如同心靈般!
雲彩永不停滯,如同心靈般!雲彩不受東縛,如同心靈
般!雲彩不受限於形體,雲彩無法用金錢來購得,雲彩變化
多端,永不抹滅,雲彩如心靈般,變幻莫測。
◆
抱持「就這麼件吧」的心,當然也有「行不通」的心浮現。一
旦有「已經不行了」的想法,就是喪失心靈的時候。
除心之外,毫無法則可言。除心之外,更不分貧富。除心
之外,更說不上幸不幸福。
因此,不從心改革起,絕無幸福可言。所以,能改變自己
內心的,也唯有自己。
看!即使一整天烏雲密佈,但在雲深處,依然藍空燦爛、
滿天星斗。將那心靈中的晦暗雲彩,消除殆盡吧!
◆
讓雲彩流動的唯有風,讓風兒浮動的唯有力量,天際間存
在著令萬物脈動的能源。
陷於苦惱的人兒呀!生命中有著「無限潛能」的力量在脈動
著。能讓這「偉大生命力」覺醒,才叫幸福。
因煩惱而垂頭喪氣的人兒呀!頭頂上有著守護你的上蒼
呀!能去覺察到那種「永這的照覽」,那叫信仰。因此千萬
不要往下看,抬頭挺胸吧!
一念的「念」字,寫成「今心」。現在的心靈之天空在哪
裡浮動著?
◆
從雲層上端,俯視巴拉圭,能看到什麼呢?那即是號稱世
界第一的「巴拉圭瀑布」。號稱世界第一的「依台普水壩」。
路旁有著愉快地啜飲瑪黛茶的老人家們,還有彈奏該國特
有的「阿魯巴」琴的青年男女們。
在這遠比日本大上一輪的國土,擁有500萬人口。一片原
野,毫無高山峻嶺,「巴拉圭河」縱貫南北。無海港的內陸
國度,河流成了生活及產業的大動脈。首都亞森松傍河而
立,與河共存。連白牆砌築的總統官邸,也位於河畔。庭園
中還栽種著碩大無比的花朵,以時鐘的造型,鮮麗的綻放著。
巴拉圭以不徵收個人所得稅而聞名遐邇。那是個喜愛宴
會、足球、甜食的國度。
在這优美的大自然中,時間流逝得特別慢,當地人生活慵
懶而恬適。
◆
21世紀正是開始探詢「真正幸福的意義」的世代。驕奢的
先進國,卻與幸福擦身而過。
高樓大廈櫛次鱗比,都市人的心靈卻空虛無比,高樓不過
就是個巨大墓碑。
佇立林野,縱情於天之洋,則夫復何求?
雲彩是「有著羽翼的書本」。在此書本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故事。
有著巨大帝王般的雲彩。也有正義騎士的雲彩。有著鬃毛怒張
的獅子。也有高聳雲層的城塞、凱旋門、可愛動人的公主雲彩、如
魔術般的雲彩。
母雲、子雲,永不迷失在漫無邊際的天空,依然貼近的雲彩家族。
演出無限劇情的雲彩呀!
當內心退縮時.那就仰望穹蒼,呼喊雲海吧!
因為雲彩會為我們打開「內心的門窗」。沒有門窗空隙,
即使外頭光彩奪目,心房依然陰暗無比。所以,就大大的打
開門窗吧!乘著流雲,縱跨雲彩,心靈唷.自在的翱翔吧!
◆
大河的對岸就是阿根廷。
如此平和的巴拉圭,往昔曾引發過戰端,那是約130年
前,對巴西、烏拉圭、阿根廷間,進行長達5年的戰爭。在
這爭戰中,死傷人數超過人口的半數。成年男子幾乎戰死沙
場。身為領導者的總統戰死後,才停止了這場浩劫。
戰後,只剩老弱婦孺,半數領土為阿根廷所佔領,整個國
家元氣大傷。戰前的巴拉圭是個大國,如今國力衰微,經
濟、文化無法同日而語。男女問的差距、人口、超過半世紀
都無法復原。這是何等的悲劇呀!所以巴拉圭人才會如此珍
愛和平。
◆
雲彩是「天際的旅人」。
贈與枯渴的花朵雨水、與月光嬉戲、乘著火紅的夕陽,雲
彩一路行去。引起雷鳴的哄堂大笑後,隨即離去。
在幼兒憩息之所,緩緩留下貼心的陰影後,緩緩離去。雲
彩的旅程,超越國界。心靈的世界,更無國界。
所以,要像遼闊天空般.在寬廣無邊際的心靈世界裡,去
締結人與人間的繫絆。
也要將「和平」的白色船隊,在地球的藍空終端裡,去擴
大、去伸延。也因為如此,我才巡訪於世界,也因此之故才
來到此處。
今後還要繼續的奔馳。
不管何處!不管何時!要將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天際,緊緊相連。
(編輯自2000年7月9教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