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宮殿
「多麼莊嚴的建築呀!」
每次看到英國國會大廈時,都會作如是想。
建築也具有人格。有人說:「建築乃音樂的結晶」,
但「建築是人格的結晶」的說法,應該也不為過吧!
該建築的正式名稱應為「西敏寺」,國會大廈則是國會上
議院及下議院的所在地,建於19世紀,二次大戰中曾遭德軍空襲炸毀。
但卻能原貌重現,不禁令人讚嘆。當時,邱吉爾首相曾說
過:「人類建造建築物,建築物亦造就人類」。
◆
英國國會乃為「唇槍舌劍」所設之場所。
大多數的國家議會,多為半圓形的設計,唯有英國卻設計
成長方形,朝野兩黨則相互照面,鼎足而立。
場地非常狹窄。下議院長約21公尺,寬約14公尺。既無高
踞一方的講壇,也無任何站台,而是進行實質「討論」的場所。
閣僚與一般議員,同樣在極近的距離,面對面地進行民主
主義的最基本步驟–「討論」。也就是「以論點來戰鬥」。
從前議員均隨身批帶防身刀劍,當辯論到白熱化時,曾有
人忍不住拔劍相向。因此,位於中央通道的地毯上則畫出二
條粗直的胭脂色線,規定朝野兩黨絕不能跨越鴻溝。
雖然現在己無攜劍的習慣,但該條紅線依然保存,這真是
英國派作風。先人魂魄所傾往的傳統,絕不輕言廢止。
◆
每逢開議時刻,全接先行禱告,祈禱:「為求雙方達成協
議,請上蒼賜予睿智」.並立芒「能去除私心,其心為民進
行討論」。
緊接著就是「論戰」。「議會就是論爭」之地。
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毫無情面的開戰,而回應者也毫不
遜色的唇槍舌劍,往來不絕。恍如電光火石般相互反擊。
時而激昂,時而怒吼,惟議會中絕不惡言相向,也不相互
叫囂,指責對方「說謊」。
有著「幽默大國」美稱的英國,是個名副其實的「成年人
的國度」。因為心中擁有寬裕的空間。有人說:「與民主主
義的論爭,就好像是不愛笑的人與愛笑的人間的論爭投無聊。」
◆
這張照片攝於1989年5月23日。當時我正漫步於泰晤士河。
維多利亞女皇的夫君阿爾巴德公爵曾將該河命名為「阿爾
巴德河岸(漫步道)」,河岸旁還刻有一列海豚圖像的燈柱。
前日,還曾到附近的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蒙柴契爾首
相接見。
首相曾強調說:「日本是民主主義國家,值得尊敬」。而
日本國內則正逢「利克爾特」事件,喧騰不已。
柴契爾夫人的繼任者為梅傑首相,我也於九一年曾蒙
接見。「我雙親為四處巡迴的演員,我到16歲才上學」,是個與
以往首相完全不同典型的經歷。
即使是女性,雖無學歷、也無顯赫家世、名位,但卻能重視個
人能力,來選擇國家的領導者。英國真是個人才濟濟,重視人才的國
家,富含強盛睿智的國度呀!
◆
19世紀,對大英帝國的國會來說,恍如「百花繚亂,爭奇
鬥艷」,充滿人才的時代。
其潮流中,有著迪茲雷利、葛拉多斯頓,一位是文采洋溢
的猶太人、一位卻是個有著聖徒般強烈信仰的人。他們二人
著名的爭論,為議會史上劃下一個精彩的章節。
迪茲雷利的座右銘為「不要抱怨痴愚,也不特要辯解」。
由於他極端憎惡謊言及偽善,所以常遭到誤解。
終其一生均遭到各種辱罵,而其本人卻毫不在乎的說:
「人生苦短,何苦為這些無聊事情爭論不休,浪費時光呢?」
葛拉多斯頓成立內閣時,也規劃出到時代的「防止腐敗法
案」。當時的英國仍處於金權選舉的時刻。
而改革的中心人物為亨利詹姆斯法務部長。他強力訴求,
「我等雖長居於泰晤士河畔,但卻放任腐敗、汙垢的河流,毫
不思改革之法,這是多不名譽的專呀!」經過3年時光,在強
烈反彈中,終於通過法案。其法案內容還加諸連座法,十分
嚴苛,但立案以來,選舉一新耳目,戲劇性的轉變為乾淨的選舉。
會見時,柴契銜夫人的一席話令人動容。她說:「多數人
對於民主主義,僅思考到權利的問題。可是從未想過,其實
『責任』才是民主主義的精髓。所謂責任應該是去思考人對家
庭、社會、國家、世界應盡的責任。」
並不是等待著「百年河清」,而是面對惡的時候,一定要由
我們作改變。要由自己一人立起。絕不能有「可有可無」的想
法而放棄。一定要作一些變革。
也由於民眾的責任感,英國的民主主義才能毫不停滯的往
前邁進。象徵民主殿堂的「大鵬鐘」,正悠緩的鳴動著。
似乎在告知世人:「超越時空前進吧!絕不可焦躁!不可
鬆懈!」
美國波士頓展出名譽會長的攝影展。達夫茲大學杭特宗教
部長做了以下的致詞:「池田先生的攝影中表達出藝術及詩
作。池田先生正是教導我們如何來看待事物的導師,這真正
具有真實藝術的才華。」
(編輯自1999年11月14日聖教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