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之村
「小孩子就是要讓他赤足走在土地上,不這
麼做會缺少生命力」我的恩師這麼告訴我的。
因為足部可以汲取大地養分。
學校的功課雖然重要,但是最要緊的還是要有「心」,就是
愛人的心、熱愛生物的心。這是大地所教尋的,連金錢也買
不到的教訓。
◆
1985年10月,三重縣的研修道場裡成立了「青年學習所」
這培育年輕人的心,真令人感到欣慰。我面對青年時,常會
引用「擁有希望的人才年輕.失望的人容易衰老」來鼓助他們。
翌日.我到研修道場四處走走。真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可以聽得見清澈的潺潺流水聲。雲出川.真令人眷慕的名
字。真是川如其名.軟白雪層映照於水面.潺潺流動。
晴空高闊.山間紅葉點點。
滿目收割稻作,盡在眼前。
整整齊齊排列的稻架,其黃金般稻穗正與豐收之秋相互輝映,如此莊嚴。
田中稻穗如波浪,呈現一幅黃金景致.從前的人稱之為
「燈火」.其實就是「秋天」的字源。
◆
一志郡自古以來,就是三重縣最早收割之地,「一志米」依
然聞名遐邇。
有人說那是「土質好」的緣故.其實那是當地農人的辛苦
耕耘才能享此盛名呀!
常有人說.「年復一年,持絞千年.田地的生產力末見低
落。日本的水田真可說得上是奇蹟呀!」像歐洲有一定的休
耕期,以維持土質。
這種「奇蹟水田」的耕作,相當辛苦,一定要不時翻動補給
氧.並堆肥其上,還耍持紡做各種作業。
但是由於過度依賴化學肥料.尋致日本水田日漸貧瘠。
當大地死亡時,社會生命也會跟著死亡。文化也會死亡。
古代文明的滅亡與土地的荒廢有著密切的關係。
◆
文化很難以言語形容.更難以服飾來代表。電視節目上出現的
藝人、舞文弄筆的都不是文化人。
文化的真髓在於能「重視培育生命的心」。因此.守護生
命、拚命的培育人材才是文化人。所有的母親、所有孕育年
輕生命的人,才是文化人。
百姓也是文化人。能重視農業的國家難道不是文化大國嗎?
文化英語為「CULTURE」,也就是「深耕」的意思。
但是戰後的日本卻犧牲農業以追求工業及大企業。
曾有人看到日漸減少的水田,他表示感覺到「水田在哭泣」。
「很想再看看收割稻米時.每個人享用米食瓊飽肚
子那種.感謝不已的欣喜容顏!」
◆
這種景象卻僅能在海外才看得到。諸如非洲、喜馬拉雅、
南美、中東等地。水稻乃是收穫量最大的產物。營養價值極
高。在人口爆發的下個世紀來說,稻米是「救濟人類的作物」。
因此,120多個國家國民.每看到稻穗低垂的黃金景致,
都會歡喜雀躍的圍圈共舞。
而以稻作為主的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任其田園荒蕪。
現代日本人將「培育生命」視為「製作物品」般.教育是不是
也等同於社會的荒廢呢?
◆
稻米是生物,不是物品。例如,就像在鍛鍊人一樣.非不
得已才給水,秧苗渴水時,就將其栽種於田壟中.然後就會
拚命的紮根。當根基穩固後,苗就會挺直、茁壯.然後開花結果。
所以根是最重要的。所謂「稻」也就蘊藏著祈求「生命根
源」的存在。
◆
破塊農業等於破壞心。
「日本人雖然生活富足.但為什麼老是一副疲憊不堪的臉
色?」透過外國人的眼,才能了解到當傷到「根」時.就會顯
現現今日本的疲態。
難道不應該再倡導農業復興嗎?
聞名的小提琴家–梅紐因曾說:「白天清掃街道的人們.
能在晚上演奏四重奏。那是我們所努力的目標」。
白天在田野辛勤工作,流下汗水,夜晚還能在一起相聚、
共談音樂及詩歌,其樂融融。未來應該是這種文化社會吧?
這絕不是空想,人應以哲舉來建立社會才是。
「Green Powwer」(綠色力量)。將是21世紀–「生命世紀」的關鍵
字。
本人謹在此向「黃金之村」致上最高敬意。
(編輯自1999年11月7日聖教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