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歷史街景
「英國的美存在於鄉村。」
此話似曾相識,卻能了然於心。
不需要任何語言,安祥、沈穩感即能湧上心頭。應該說
就像「歲月沈澱過」的那種篤定感。
琥珀色澤的石造家園、佈滿長春藤的牆面、巷道內的庭
園、城郡一隅、處虛充滿了居民的濃郁情感。即使初次來
訪,都能感受到那股不可思議的安定。
德特貝利郡的百年老屋,依然轟立其間。
一提到古老屋舍,至少都是從伊莉莎白時代起,就一直保
存至今,少說都有400年的歷史了。
一想到日本古老而美好的景觀遭到無情的破壞時,總會覺
得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而心為不已。
◆
德特貝利郡近郊,正是查理王儲的私人宅邸所在。據說,
查理王儲偶而會出城,與當地居民爽朗的打招呼。
我曾於1994年6月接受皇儲的邀約往訪。6月時節,南英
格蘭香風陣陣,夏日氣息撲鼻而來。
◆
倫敦西北方約200公里,也就是從塔普羅文化中心開車2
小時的車程處。極目四望,綠色山丘蜿蜒不斷,直向天際。
低頭吃草的羊群,沈沈睡去的牛群。
在英國,連大自然都謹守本分似的安穩且平靜。
一層層如波浪般的金黃色麥田、玉蜀黍田。濃綠的森林則
點綴其間。
恍如童話「糖果屋」般的農家,屢屢可見。這裡正是號稱
「英國寶百盒」的「科茲窩德」高地。意思是「有著羊群小屋的
山丘」。
正如其名,這裡正是聞名的牧羊場及毛皮編織品的集散地。
歐洲最好的羊毛在英國,而英國最好的羊毛就是在科茲窩德。
這附近的建築物大都因其致富而建蓋的。
◆
抵達德特貝利郡街道。
在東洋,認為時間是「流逝」,而歐洲,卻說時間就是
「累積」。確實,所到之虛都是歷史的累積。
1655年,城郡中心為了方便買賣,建造「市場屋舍」。
古老的石柱、磨損不已的一樓石階,如今「市場屋舍」人群
依然絡繹不絕。
以往販賣羊毛的盛況,應該也是熱鬧非凡吧?蔬果、日用
雜貨買買亦交雜其間吧?
佇立其間,彷彿聽得見當日男女老少雜沓人聲。有著紅樸
撲雙頰、胖嘟嘟的老闆娘、精力充沛四虛嬉鬧的孩童、精明
的商人、反覆數著銀兩的小老百姓…,似乎歷歷在目。
◆
城鎮正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場所。一同喜悅、悲傷、互助,
上演著一幕幕無可輪替的人生悲喜劇。
這裡不僅是居所,也不僅是供人臥睡的場地。應該是精神
繫絆的「全民之城」。
來到英國,最令人感動的是,對其住家相當羨慕。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為了擁有「居住舒適」的空間而努力籌劃。
在皇儲宅邸相談約1小時,查理王子還說道:「我們都不
是機器的齒輪,所以更要造就能提升『精神面』的環境。」
不管是建築、醫療、教育、農業、以及建造城市等,「在
社會各領域中,注入人性觀點」,這是身為皇儲的宏願。
「對我來說,『讓自己的周遭更美好』,是我的理想。美是
超越時間的『宇宙法則』之一。『人性之路』是恆久不變的。所
謂真正的文明,難道不就是真正的了解、尊重永遠的價值嗎?」
真是個聰穎而真誠的皇儲。
◆
「變化」不代表「進步」,「創新」也不等於「良好」。
就連英國來說,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下,景觀也大幅更動。
但科茲窩德一地,卻因欠缺工業所必要的水源,才得以倖
免。雖有「不合時代潮流」的遺憾,卻能守住人類的最後一道
古老景觀防線。
貴重的中世紀城鎮,方得保存。
其實,重視傳統正是該國習俗。
「這張椅子是我祖母留下來的,還能使用喔!」十分自信的說著。
◆
僅追求「新事物」,就會喪失恆久性的價值,會造成「無根」
的社會。任何風吹草動,就會晃動社會。
因為沒有心靈的支柱、確實的值值觀,就會對未來產生不
安。也因為不安,才會不斷的追求「新事物」。
或許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才造成日本社會人心的荒蕪。
◆
城鎮也代表著人。
能愛護城鎮的美麗心靈,才能造就美麗的城鎮;美麗的城
鎮,才能幻化出美好的心靈。
當景致遭到破壞時,人心也隨之崩潰。
查理王儲也說過,也由於社會「僅看眼前」的惡習,導致社
會的瓦解。
「能為後代子孫留下什麼?」
能真正誠實的去思考、實行的話,區域也會更有人性,不是嗎?
◆
仰首弩蒼,朵朵雲彩,浮盪於夏日長空。
就像幾百年前同樣的景致,幾百年後也應該如此。
瑞典國家科學研究院加涅柳思教授說道。「以大自然為主
題的攝影作品中,能強烈的感受到『脈動、生命力』。換句話
說,池田先生是在適時、通地按下快門。這真是了不起。看
大自然的角度、拍攝方式,絲毫不令人感到厭倦,還能深深
蔑撼人心」。
(編輯自2000年3月26日聖教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