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

From InfoSoka

 辯證法(dialectic。德語dialektik)原本是意味對話或辯論的方法。一般是意味並非片面或偏頗的,而為多方面、整體性的見解,指對立事物的統一而言。此項見解的成立是根據所謂現實、具體存在的事物皆不受制於片面規範的一種認識。即使是一個事物有時亦帶有對立的規範,而複數的事物亦有對立的情形。此時,「對立事物統一」的辯證法便告成立。進而在時間、空間上加以統一時,則形成極為綜合性、整體性的見解。運用此種辯證法的哲學家以德國的黑格爾(Georg W. F. Hegel,一七七○年一八三一年)最為知名。

 古代希臘的辯證法 據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所稱,辯證法之父首推愛利亞學派(Eleaticism)的芝諾(Zenon he Eleates,前約四九○年前約四四○年)。他否定運動、變化及多樣,例如著名的一則「阿基里斯與烏龜」的故事,敘述希臘一位飛毛腿‧阿基里斯(Achilles)跑得再快,也追趕不上慢吞吞爬在他面前的一隻烏龜。阿基里斯先抵達烏龜所在的位置時,烏龜已稍進一步,這個現象始終都是一樣。此即悖理,故稱運動不存在,而呈靜止狀態。但芝諾的此項邏輯雖是辯論的技巧,卻稱不上是現代一般所能理解的辯證法。黑格爾主張的辯證法創始人是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前約五○○年、盛極一時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以「萬物流轉」、「同一條河不可能重複進入兩次」的表現,描述流動、變化的事物。又說:「上坡路與下坡路都是同樣一件事」,他這句話看似讓人覺得對立的規範,其實只是在敘述觀點的不同,同樣一件事物的兩種見解。黑格爾又把希臘悲劇視為辯證法的雛型。認為同樣一個行為是善,又是惡時,悲劇於焉發生。例如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前四九六年前四六○年)的《安提戈涅》裡,安提戈涅遵照自然法埋葬其兄遺體的行為,如果按照國法,無疑是違背不可埋葬叛徒的規定,這種人生不得不陷入二律背反的情景被描述成一齣悲劇。善於將一件事物所具對立的規範,當作辯論技巧加以利用的,即是詭辯家(sophist)。他們看對方的態度,來證明反之亦可成立的事物,用作自我辯解。但是此種辯論術易流於詭辯。批判詭辯式的辯論技巧,奠定問答為真理探索方法的,即是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年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提出一項假設,與對方一同玩味該項假設所導出的結論。其結果是,究明了當初假設的真偽。如此週而復始,所追求的真理亦逐漸明朗,具有所謂撼動沈睡的心靈,喚醒心靈真理的意義。

 康德及黑格爾的辯證法 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究明了二律背反是理性所必然陷入的問題所在。例如「世界有起始」的命題(正論。thesis)與「世界不具起始」的命題(反論。antithesis),都是以相同權利而提出的主張。但此命題的任何一方皆是片面的,且不能綜合。康德認為將形式邏輯套用於理性超越經驗的事物時,便會衍生此種問題,而究明了理論的理性界限。康德此論,稱為辯證論。對此,黑格爾批判康德哲學為悟性的產物,而主張辯證法的理性立場。黑格爾主張的理性是自覺的理性,具有絕對者的自我實現性格。黑格爾的辯證法成為掌握思惟運動與存在運動二者的邏輯。邏輯的進程,基本上是經由三階段。

正(thesis),即直接提出一項主張。 反(antithesis),對此主張而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 合(synthes-is),綜合正與反的主張。

第一階段的否定(第二階段)的否定(第三階段),此綜合運動稱為揚棄(aufheben)。此項運動可取植物的成長為例而作說明。首先有粒植物的種子。由此種子發芽開花,此即種子的否定。而花又結果,再製造種子。此新種子即是芽及花的否定。換言之,否定的否定可說是最初事物的復活。如上所述,辯證法既是運動事物的狀態,同時亦是其認識。歸根究柢,辯證法的認識是朝著某個究極,其究極的事物即是絕對者,其知識即是絕對知識。該認識運動從絕對者的角度而言,等於是絕對者本身的自我展開。亦即,思惟與存在從究極而言是同屬一物的見解,即黑格爾辯證法的最終立場。黑格爾的此種立場,從康德的人類理性立場來看時,所謂以絕對者為前提的惡形而上學的批判便告成立。而辯證法在認識上雖屬有效,但能否當作存在的狀態則仍有疑問。不過,就黑格爾而言,思惟與存在本來就是一個理法(logos),其中有著超越主客分離的概念辯證法。

 馬克思的辯證法 馬克思(Karl Marx,一八一八年一八八三年)及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八二○年一八九五年)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種倒錯,主張非觀念物質為基礎的辯證法。亦即,摒斥黑格爾的超然絕對者,從現實世界的結構本身去探索辯證法的法則性。認為世界是在內部存在著矛盾而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物質本身即其主體,而觀念即是此物質本身的反映。恩格斯是將存在本身的法則以「自然辯證法」表現出來,馬克思則是特別著眼於經濟的下層結構,在《資本論》(第一卷於一八六七年發行)等書談到資本主義社會應有的狀態。他說,生產關係的矛盾擴大時,將不得不追求新的生產關係,主張辯證法的發展是由量到質。馬克斯更從此種歷史觀點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與勞工的對立必然促成從資本主義演進到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稱為唯物辯證法、或辯證法唯物論。

 西田幾多郎的辯證法 日本學者‧西田幾多郎(一八七○年一九四五年)雖從純粹經驗的立場出發,但其邏輯的構成卻多半取法自黑格爾的辯證法。西田主張純粹經驗是自發自展的。認為純粹經驗是包含存在與思惟,故屬於具體思惟的立場,其結構與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相同。但、黑格爾的辯證法終究是主語邏輯的立場,以實體的對立為矛盾。不過,西田認為矛盾若無可使矛盾成立之物,亦即反映矛盾之物則不能成立,它既是毫無任何意義、亦是不具實體的「無的場所」。主張在此述語邏輯的「無的場所」上,才有真正內在的立場成立,此即西田所主張的獨特辯證法。就西田看來,所謂的辯證法並非黑格爾所說「有」的自覺邏輯,而是無的自覺邏輯。存在(有)是無,無即是存在。覺知此矛盾正是︿存在∥無﹀的絕對無的狀態。西田由此表明斷絕即連續(非連續的連續)、矛盾即統一的所謂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的立場。個體對個體,例如我與你是絕對的對立,然同就個體而言,亦是絕對的相同。此種事態只有從絕對無才能有所理解。西田的絕對無辯證法被視作是將東方的無(或空)的思想予以邏輯化,而甚受推崇。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