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佛法與日蓮大聖人

From InfoSoka

 佛教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三大宗教之一。談到佛教,自然不能不說到佛陀,一說到佛陀,大家的思緒都會不期然地指向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於印度的釋尊。

 釋尊是佛教的創立者,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南部)的釋迦族。他族姓喬達摩,原名悉達多。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者)、世尊或我們慣稱的釋尊。至於佛教一般尊稱他為「佛」或「佛陀」(Buddha),意思為「覺悟者」或「達到覺悟的人」。

 由於古代印度文化沒有重視歷史和計算時間的曆法傳統,因此無論歷史事件以至人物的存在時間,都只能憑藉推斷而得。釋尊的生卒年限也不例外,透過不同的推算方式,起碼出現七種說法,但在學術界較為一致的,是釋尊在世共渡過八十年的光陰。

 釋尊以王子之尊誕生於迦毗羅衛的帝王之家,父親名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釋尊誕生七日,母親便去世了,由姨母撫養成人。釋尊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雙全。十七歲娶妻,後生下一子。然而,安逸舒適的生活並沒有能耗蝕他感性的心靈,他一直在思索人生。在得到了所謂「四門遊觀」(遊歷國家四處城門而見到生老病死)的經歷後,他痛感生命的無常,終於在十九歲時(一說二十九歲)離家出走,跑進深林中剃髮求道。

 初時,釋尊以當時流行的苦行作為求道的踏腳石,但經過了六年苦行,除了學會坐禪而變得飢瘦如柴之外,便一無所得。在認識到苦行並不能使人得到徹底的解脫後,便放棄苦行,先到尼連禪河洗澡,上岸後接受了一位牧女獻上的乳粥,以飽滿的精神坐在一棵畢波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之下坐禪思維,經過七日七夜而達到覺悟。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成道」或「成佛」。

 自此,釋尊就以「佛陀」即覺者的身份,將他所領悟到的「法」,以當時交通環境所能達到的距離廣布開去,在當時印度的婆羅門教和各種沙門學派之外而創立了佛教教團。後來傳播範圍逐漸擴大,在釋尊死後又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最初的原始佛教發展成部派佛教,又從小乘中發展出大乘佛教。大約到了公元前三世紀,佛教從印度國內傳播至國外,時至今日,終於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

 那麼所謂佛陀領悟的「法」,究竟是甚麼呢?從內容而言,那是包括了釋尊一生所說,而在他去世後由弟子結集而成的八萬四千法藏。所謂八萬四千只是一個概括的數字。其實,佛的教說之所以結集成那麼龐大數量的經典,主要的原因在於釋尊逝世後,弟子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達釋尊的教說。不同的弟子各自以不同的個性取向,以自己最為深刻的教說作為整個佛法的重點,於是經典的數量便不斷增多,而教說取向的分歧亦導至了派別的分立。

 釋尊指出人的痛苦根源主要在於「無明」(即對人生道理的無知),是以提出了四諦、八正道這揭示人生苦惱的根本原因,以及進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徑;更透過十二因緣來解明生命的因果理法和實相。

 毫無疑問,釋尊的洞察是創造性的,在他之前,從沒有人或學說能對生命以及人生有這樣透徹的分析。可是,能透過這樣的智解而達至解脫(即像釋尊一樣成佛)的人,卻沒有能在弟子中出現,基於他們對師匠的渴仰,便把目標鎖定在止於成為師匠次一級的覺悟者(即阿羅漢)而滿足。因此,弟子各自按自己的個性取向,或專注於坐禪、或致力於嚴守戒律、或用功於因明之學(佛教邏輯學),各以所側重的釋尊教說的部份來作為佛教的主體。

 至於從精神方面看,既然釋尊以解決人生的痛苦作為出發點,佛法的最終歸結亦自然離不開人的解脫上。問題是以怎樣的方法,使人認清生命的本質,然後達至成佛的幸福境涯。既然釋尊是以人的立場而悟達成佛,那麼使眾生都能夠成佛,自然是佛法的最終目的,脫離了眾生成佛的希望與實踐的話,佛法便永遠流於觀念論。時至今日,佛教被人視為膜拜偶像、祈福求祐、出家避世的宗教,這與佛教原本精神的失墜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實,在釋尊說法的生涯中,為了適應眾生的機根而曾經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進行說法。直至公元六世紀中期,中國的天台大師才綜合釋尊的教說,以五時八教的判釋釐定釋尊一代所說教法的高下深淺,從而明確釋尊在入滅前八年說法的法華涅槃時,以及期間說出的《法華經》才是釋尊最終極和正確的教導。

 在距今七百多年的公元一二二二年,日蓮大聖人出生於日本。不同於釋尊高貴的出身,他是以平民百姓兒子的身份而出現於世。他在十二歲時被送進清澄寺學習,於十六歲出家,其間,已立志要成為日本第一的智者,並不斷往來鎌倉及京都等政治及學術文化中心地,遍訪各大寺院,讀盡所有經論。直至到三十二歲領悟並指出「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救渡末法眾生的唯一正法。此後,日蓮大聖人以不自惜身命的氣魄,將他所領悟到的《法華經》文底獨一本門的妙法廣布開去。

 日蓮大聖人從他對《法華經》文底的智解以及身讀《法華經》的布教實踐,處處配合了釋尊有關末法「《法華經》行者」的未來記,實證了自己作為末法本佛的立場。為了末法眾生的幸福與成佛,圖顯了一閻浮提總與的大御本尊(意即給與一切眾生用以作為信仰根本的妙法當體),達成了自己的出世本懷。

 日蓮大聖人在他的御書(論文和書信)裡教導弟子,在大聖人當世已進入的末法時代的眾生,是「本未有善」的眾生,是與釋尊歷劫修行的佛法無緣的眾生,只有受持御本尊、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的題目,實踐妙法廣布,才能達至每一個人一生成佛的目標,這也是佛法之所以存在的基本精神。

 日蓮大聖人入滅後,除了日興上人繼續秉持著大聖人佛法的精神外,其餘的弟子無法瞭解到大聖人境涯的偉大,紛紛退墮,以作為佛教中的一宗一派為滿足,最後,以至連原先秉承日興上人一脈的日蓮正宗僧侶,也違背了大聖人和日興上人不畏強權的精神,向權力者屈服而容認謗法,最後更因為制度及法主的腐敗墮落,背棄了廣宣流布的精神。時至今日,真正秉持日蓮大聖人、日興上人以及佛教救渡眾生的精神並付諸實踐而努力的,只有創價學會。

 事實上,日蓮大聖人的佛法理念,在宗門教學的歪曲影響及傳統佛教既定概念的判別下,一直以來都備受誤解。不少批評者將大聖人的佛法視為背離釋尊佛法的外道,其實,大聖人從來沒有否定釋尊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日蓮大聖人的悟達,無論如何都是從讀盡釋尊八萬四千法藏之後而獲得,並不是來自於甚麼神秘的體驗或神跡。更進一步而言,日蓮大聖人在他的御書裡不斷強調的,是應該怎樣正確地理解釋尊的佛法,只有正確而全面地理解釋尊的教法,才能明白到《法華經》所說的永遠生命觀才是釋尊悟達的究極,而由此而推演的諸法實相以及一念三千,以至三大秘法的法門,才能夠為眾生的成佛示現明確的道路。

 面向廿一世紀,一個以資訊發達,進一步開啟人類封閉心靈為指向的世紀,人類對周遭的事物,對生存的環境,對歷史文化以至宗教哲學,必將有著嶄新而愈益正確的理解角度,可以預期,廿一世紀將會是一個多元開放的世紀,而創價學會作為秉持正確的佛法精神,為人類幸福而努力實踐的團體,將會日益得到正確的評價,也會繼續每日每日地發揮無限的力量。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