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八教
From InfoSoka
五時八教是公元六世紀中期,在中國出現的天台大師為了有體系地分辨釋尊一切經的優劣、深淺、高低而設立的分類。天台大師在世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有所謂南三北七的十個宗派。然而有關釋尊所說的一切經的位置,有以華嚴經為第一,有以涅槃經為最高,這些都是有違釋尊以《法華經》為最第一的真實教導。
面對這樣的佛教界現狀,天台大師定立五時八教,明確的顯示出《法華經》是一切經之中最第一的經教。
由釋尊成道以至入滅為止,將一代所講經典的時間順序分為五期,這就叫做「五時」。而從經教的內容和說法方式這兩個側面所分的種類,就叫做「八教」。
八教之中,就經教的內容作四種分類,這叫做「化法的四教」。而說法方式亦分類為四種化導方法, 這叫做「化儀的四教」。
兩者合稱為「五時八教」。
而所謂「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華嚴時是釋尊在伽耶城附近的菩提樹下,由獲領悟起,二十一日之間說出《華嚴經》的期間。
阿含時,在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間為誘導眾生而說出《長阿含經》等小乘教的期間。
方等時,長達十六年間(一說是八年間),將以往所說的小乘教打破,說出《阿彌陀經》、《維摩經》等大乘教,令眾生仰慕大乘。
般若時是在鷲峰山、白露池等地,十四年間(一說是二十二年間)所說的《般若經》的期間。
至於法華涅槃時就是釋迦在世最後的八年間,在靈鷲山和虛空會上將自己領悟的究極,能令一切眾生成佛的真實教導的《法華經》說出,在最後說出《涅槃經》的期間。
說到經的內容以法華涅槃時的教導為最高,其次是最初所說華嚴時的教導,再下一級就是般若時、方等時的次序,阿含時的教導是最為低級。釋尊在最初嘗試說出華嚴,以便試探眾生的機根是怎樣的程度,然後才由最低的阿含開始,由低至高的逐步提高說法。
而所謂「化法的四教」是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的四教。
藏教是指經、律(修行上的規則)、論(有關經典的論文)的三藏,其內容是分析所有現象皆由各種事物集合而發生,而一切也會歸於空(虛空)的教導,這叫做析空觀。
通教是教導萬法本身雖然是空,但其萬法也有並非是空的存在。由它通達藏教和別教,是大乘最初的教導,這亦叫做體空觀和不但空之理。
別教雖然樹立空(一切是沒有實體的看法)、假(一切的存在是虛假的看法)、中(產生空、假的本身)的體系,但仍然是獨立地去說明,由於是有別於藏通二教和下面的圓教,所以叫做別教。華嚴時的教導就是別教。
圓教是說出凡夫不用切斷煩惱便能成佛,指出空、假、中其實是一體的圓滿教導。
其次「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頓教是不用誘引的手段,直接地說出佛的領悟。
漸教是漸次地出低至高地誘引眾生。
秘密教是根據眾生的機根而說各種不同的教導,但並不讓眾生察覺到說法的內容是不同,令眾生獲得不同的利益。
不定教是以相同的說法教導,令不同機根的眾生獲得各自的利益。
頓教是屬於《法華經》和《華嚴經》,漸教是阿含、方等、般若,又秘密、不定教是爾前的經教。
如果從化法的四教和化儀的四教來看《法華經》的話,《法華經》在表面上可以說是圓教、頓教,但再深一層就超越這個範疇,據中國天台大師的第六世法孫,被譽為中國天台宗中興祖師的妙樂大師,把《法華經》稱為「超八」的經教。
天台大師設立五時八教的教判,清楚的指出《法華經》是釋尊的出世本懷,同時亦是挽救一切眾生的正法。這個五時八教的分類是適切地將一切經的位置編排。天台大師將以往眾說紛紜的經教統一下來。而日蓮大聖人利用天台大師所設立的五時八教的教判,向執著權教的諸宗,宣揚《法華經》最第一的教義,樹立秘沉於《法華經》本門文底的獨一本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