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回〈最終回〉:生老病死(下)──達成「久遠誓願」,悠然面對「本有生死」

From InfoSoka

Revision as of 13:11 2006年三月24日; view current revision
←Older revision | Newer revision→

齊藤教學部長:這回我們想探討日蓮大聖人的圓寂。

森中副教學部長:大聖人是在1282年(弘安5年)9月,離開長住九年之久的身延,轉赴位於武藏國的池上宗仲(注1)府,於10月13日圓寂。


圓滿成就誓願的最晚年


池田SGI會長:大聖人的身延時代,可說是屬於成就其自身誓願的時期。尤其是在從1279年(弘安2年)到圓寂的1282年(弘安5年)為止的最後的四年間,迎接了鞏固不移的大勝利。確信這段期間也是大聖人一生當中的顛峰時期。


齊藤:大聖人曾在宣言完成出世本懷的「聖人蒙難事」(弘安2年、注2)裡闡示,縱使是被大鬼神附身的人,再也無法迫害自己了。


SGI會長:這也表示大聖人已經達到了能自由自在呼喚諸天善神的偉大境界。這種所願滿足的最高境界,也是由於畢生為了「一閻浮提廣宣流布」此救濟末法的根源目的,不斷以前進再前進、奮鬥再奮鬥的行動所獲得的。

人生總結的時期是最重要的。戶田先生也說過:「人生的幸與不幸,於人生中途是無法見曉的。一切要看晚年最後幾年過得如何而定。」戶田先生把廣宣流布視為本身的使命,奮戰不懈,並在生前最後的四年間,一心為了成就誓願而走完最崇高的人生。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勝利者的人生。


森中:一提到戶田先生生前的最後四年,就令人想起那也正是池田先生身為青年部室長大為活躍的時期〈1954年3月就任室長〉。在這四年期間,戶田先生為了實現折伏七十五萬戶的誓願,展開大折伏運動,成就了誓願。


SGI會長:這四年所展開的前所未聞之奮戰,都是為了要把廣宣流布的鞏固基盤,交棒給後繼青年。因此戶田先生的一舉手一投足,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就是廣宣流布的師子王」。

人生的勝負如何,要看最後。要看最後幾年是否幸福,以及是否能從心底確實地感到滿足而定。


森中:可見地位或經濟狀況,並不能作為判斷幸福的最終基準。


超越生死之苦的「不惜身命信心」


SGI會長:對。佛法的目的在於如何讓人克服生死之迷惑和苦惱,於心中奠定絕不崩潰的穩固境界。

南無妙法蓮華經是解決生死之迷惑和苦惱的大法。這是大聖人一開始從事一生弘教時,最初強調的事。例如在曾經拜讀多次的「一生成佛抄」(注3)的文始,就明確闡示此事。


森中:是的。在此拜讀該文:「夫欲思止無始之生死,此度決定證無上菩提,須觀眾生本有之妙理。眾生本有之妙理者,妙法蓮華經是也。故唱奉妙法蓮華經,則是觀眾生本有之妙理也」(御書404頁)。


〈白話〉若想斷絕自無限過去以來反復不止的生死迷惑和苦惱,以及想要在今生今世獲得絕對且最高的悟達,那就必須從自身生命裡找出「眾生本有之妙理(一切生命本已具備的妙之真理)」。所謂「眾生本有之妙理」就是指妙法蓮華經。因此,若唱奉妙法蓮華經,則能在自身生命中找到「眾生本有之妙理」。


SGI會長:眾生的生命本已具備為了斷絕生死之迷惑和苦惱的法。此法就是「眾生本有之妙理」、妙法蓮華經。

大聖人為了萬人,確立以此妙理為根本的人生之道。那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妙法蓮華經不但是此妙理之名,亦指相信此妙理的「信」,並指能讓此妙理如實顯現的生命,也就是佛界生命之名。同時也是指兼具成佛之因與果的「因果俱時之法體」。

基於此理,以實踐的層面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實踐「信」。大聖人一貫強調的是,惜法不惜身的信心,也就是「不惜身命的信心」。


齊藤:人就是惜身,所以會想保身或計較利害,也因為在意得失和毀譽褒貶而變得懦弱。

「佐渡御書」針對這種人性的愚蠢面,引用魚、鳥因惜命反而被食餌誘騙上鉤的譬喻,教導說:「人亦如是,常以世間細故而喪失身命,而為重要之佛法捨之者則難。是以,成佛之人亦無之矣!」(御書990頁)。


森中:相信沒有不愛惜己身的人。然而過於珍惜羽毛,當發覺自己一生光執著「世間膚淺小事」時,其人生業已告終。


SGI會長:原本是想追求幸福,沒想到卻因執著「膚淺小事」,而遠離了能引導自己邁向真正幸福之道的「重要佛法」。這就是「無明」此根本愚昧的可畏。即使再優秀的人,若敗給無明,就無法完成佛道修行,其人生註定敗北。甚至還會出現輕視重要的佛法,違背法,與法敵對之徒。

因此大聖人才會一再強調,「不惜身命」、「身輕法重」(注4)的信心。大聖人自身不但一生貫徹不惜身命的信心,同時也教導門下,唯有不惜身命的信心才能成佛。這些御文,多處可見。


森中:是的。例如大聖人於「覆松野大人書」教導:「無論立下任何豐功偉業,此身終將回歸山野之土。惜身又能如何?此身是再惜也惜不盡。人再長壽,也活不過百年。百年間之事,如黃梁一夢。(中略)法華經?門有道:『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勸持品),本門則說:『不自惜身命』(壽量品),又於涅槃經有言:『身輕法重,死身弘法』。無論法華經本門或?門兩門,以及涅槃經,都教說應捨身命而弘法」(御書1460頁,大意)。


SGI會長:從永恒的生命來看,我們的一生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所以要好好珍惜且認真渡過這有限的人生。

此文就是在教導我們,要以「法」為根幹度過這有限的人生。因為在抱著惜法不惜身,一心追求佛法當中,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和妙法結為一體。如此才能體認何謂成佛的至尊人生。


森中:然而「不可惜身」,也並非要求大家如同玉碎般的犧牲。


SGI會長:當然。所謂「惜法」是指,要秉持「師子王之心」對抗欲迫害以及破壞受持法的人。進而要「如大聖人」,徹底和違背佛法精神的一切魔性奮戰到底。

「為法而活」的人生,可說就是指,與「魔」奮戰,戰勝「魔」的人生。


齊藤:總而言之,「惜法不惜身命的信心」就是指,「鼓起勇氣與惡奮戰的信心」。


顯示奮戰心到最後一刻──大聖人的圓寂


SGI會長:人生是一場鬥爭,而佛法則是講勝負。在決意「絕對要為廣宣流布的勝利」而戰的時候,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受法樂境界。不奮戰的話,就無法以「常樂我淨」四德(注5)來妝點生老病死四苦。

日蓮大聖人奮戰到最後一刻。此事從大聖人圓寂前的行動當中,就可明瞭。


齊藤:是的。大聖人於1282年(弘安5年)9月8日離開身延,沿途借宿門下的家宅或投宿處,於9月18日抵達武藏國的池上宗仲府(注6)。


森中:寫給南條時光的「法華證明抄」,就是在這年的2月寫的。從此以來,可看出大聖人的病情是時好時壞。

大聖人曾向門下說明的理由說,那是為了前往「常陸溫泉」作溫泉治療(注7)。

可是「常陸溫泉」實際上位於何處,自古就有種種考究,到現在仍然無法確定(注8)。


SGI會長: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大聖人出身延山的目的不單是為了作溫泉治療。


森中:這麼說來,還有其他目的?


SGI會長:這只不過是一種推測。或許是因為大聖人接受弟子的建議才去作溫泉治療。但也有可能是故意以這個名目離開身延山,以避開認為大聖人已經隱遁身延的幕府。


森中:從大聖人自身延到池上所路經的途徑來看,確實是為了避開屬於許多幕府要人領地的駿河之地,而選擇從反方向繞道富士山而行。或許也是因為當時的駿河之地,仍然燃有熱原法難的余燼。


SGI會長:總之,此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齊藤:話說大聖人於離開身延前一年的1281年(弘安4年)間,好像已經悟知自身的圓寂時期(注9)。並於「覆西山書」裡提及臨終之重要性(注10)。

可見大聖人一定已深思過應如何面對本身的臨終。


SGI會長:戶田先生對於自己的死期,也曾明確指出是在櫻花盛開時期。而在過世的前一個月,更以「3‧16」廣宣流布後繼儀式(注11)作為其一生廣布的顛峰,毫不卻步地指揮廣宣流布到底。戶田先生其奮戰的勇姿和一念,深深烙印在弟子的眼中。他直到最後為止也在教導弟子何謂奮鬥精神。確實是偉大領導人的風範。


森中:大聖人在抵達池上隔天所寫的信裡有說:「相信不久就可踏上歸程,但因為抱病在身,也許會有意外。」文中隱約暗示自身的死期已近(注12)。


SGI會長:雖然大聖人很感謝弟子招呼他到溫泉的好意,但或許這並不是大聖人想出身延山的本意。


齊藤:根據某傳記所言,大聖人決意出身延時曾說:「吾有所志,而欲赴武州池上」。這句話是否屬實,無法考究。


SGI會長:想必大聖人已經將池上視為臨終之地。

釋尊也是在要從王舍城踏出「最後旅程」(注13)時告訴弟子:「修行僧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一切事象都會成為過去。切不可怠惰地完成修行!』」

釋尊一再以行動教導弟子,唯有為了法和民眾「持續奔波」、「持續奮戰」當中,才能找到佛法。

大聖人也是,身在池上之地,不顧臥病在床,仍然指揮著廣宣流布,直到最後一刻。


森中:例如臨終前,獲知伊勢法印故意來挑法論,大聖人便命年輕的日目上人應戰,讓日目上人駁斥了伊勢法印。

此外更於9月25日,親自在池上宅講授「立正安國論」。此時召集了分散在鎌倉和安房、上總、下總各地的弟子檀那,預告自己即將圓寂。


齊藤:「立正安國」的實踐是日蓮佛法根幹中的根幹。因此,大聖人臨終前一定是想透過這場講義,把其一生所追求的「立正安國」之戰託付給弟子門下,想必是嚴肅無比。


森中:此外也於臨終前選定六老僧,其中還決定一件大事,那就是要將廣布的一切傳承給日興上人。


SGI會長:如此在圓寂前,大聖人不但闡述了繼承「諫曉精神」的重要性,同時也呼籲門下要建構為實現廣宣流布的「和合僧」等等,奮戰到人生最後一刻。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末法流布至萬年未來的大鬥爭。

然後迎接圓寂之日,也就是10月13日。就節氣來算,等於是的「小雪」(注14),亦稱「小春」(注14)時節。

而圓寂時刻為辰時,即上午8時左右。

據傳此時櫻花也曾開放,可見大聖人圓寂時,陽光普照,氣候溫暖。

日蓮佛法是「太陽的佛法」,於太陽昇起時立宗,也於太陽昇起時圓寂。這情景也正符合了欲照亮末法萬年陰霾的本佛之風範。

同時也是一位直到臨終也要教導弟子何謂「奮戰心」的偉大師匠。

這份「奮戰心」由日興上人、日目上人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兩位也是奮戰到最後一刻。


齊藤:人生的壽命長短是千差萬別。而臨終的場面也是百人百態。

健康長壽雖是萬人渴求的,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如何渡過一生」、「如何面對死亡」。


SGI會長:日蓮大聖人六十一歲,日興上人八十八歲,日目上人則是於七十四歲時在前往京都諫曉的途中過世。

他們的生與死,歸根究底,都具體表現了為法為民,要於三世持續奮戰的心。這顆奮戰不懈的心,正顯現了妙法蓮華經的永恒性。


齊藤:大聖人於池上圓寂,這可說是一場為了要向弟子闡示何謂「奮戰心」的方便現涅槃(注15)的儀式。人一生的總結,重於能否貫徹這份「奮戰心」──大聖人就是以圓寂作為方便來教導後人此事。


森中:釋尊佛法的究極在於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尤其是自我偈,此偈結語闡明了「永恒之佛」其「永恒的一念」(注16)。此一念也是指,為了永遠救濟民眾此大願。


齊藤:可見大聖人為了闡示其一生的結論是在於救濟民眾之大願,同時也寄望門下能繼承此精神,而選擇最適合召集當時主要弟子的池上宅作為圓寂之地。


廣布奮戰中的「本有之生死」


SGI會長:大聖人教示:「不老是釋尊,不死是地涌之類」(御書808頁)。這是「御義口傳」中針對法華經藥王品的「病即消滅不老不死」(注17)此經文的闡述。大聖人在此處將地涌菩薩置於「不死」,這點很重要。

地涌菩薩是指,生命中持有永恒妙法,並願為弘揚此妙法而戰的無數菩薩。這種地涌菩薩才是「不死」的表徵。

一生貫徹地涌使命,方能讓生老病死的生命綻放出常樂我淨的芳香,同時也能斬斷生死苦惱的鎖鏈。

為妙法而活,為妙法而死,就是「本有之生死」。

大聖人不但教導:「妙是死,法是生」(御書1405頁),並說:「此法華經是生死生死回轉」(御書839頁);「生死生死,轉行於自身法性之大地也」(御書757頁)。

也就是說,「永恒的妙法」涵蓋了「生死」,一切現象的起滅皆源自妙法的生與妙法的死。

生命雖說是永恒的,但誰也無法逃避生死的輪迴。

問題在於,是要把生死視為六道輪迴中的生死而苦惱?還是要把生死化為飄逸常樂我淨四德的「妙法之生死」與「本有之生死」?

讓萬人之苦的生老病死轉為邁向常樂我淨之安樂大道的就是日蓮大聖人。


齊藤:如何逃避生老病死之苦?一般佛教總是忌諱苦惱,強調遠離苦惱。所謂的「出離生死」(注18)這句話,直截了當地表明此事。


SGI會長:日蓮大聖人教導我們,生老病死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座與永恒的大法南無妙法蓮華經一體的「寶塔」。

受持妙法的我們生命這座「寶塔」本身,就能讓生老病死四苦化為常樂我淨四德,以及讓我們的人生發放四德的馥郁芬芳。

重要的是能否顯現常樂我淨四德。即是說,受持妙法的我們,能將佛所悟得的生命之永恒性(常)、絕不崩潰的安樂境界(樂)、堅固的主體性(我)、完美的清純性(淨)此四德呈現在生老病死的生命上。


森中:我想這也就是指,「生也歡喜,死也歡喜」的境界。


齊藤:可見重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現實中的生老病死。至今的宗教在追求永恒時,總是會將樂園設在脫離我們所處的現實之地。然而日蓮佛法則闡明,如何不離開現實中的生老病死,並讓生老病死化為邁向大歡喜之道。


SGI會長:御義口傳裡有說:「討厭面對生死欲逃避者,是云迷,始覺也。反觀,知曉生死乃本有之生死者,是云悟,本覺也。應知今天日蓮與門生一同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也就是已經悟得本有之生死、本有之退出。」(御書788頁,大意)。

  這真是象徵縱貫三世永遠的自由自在大境界。不管生時或死時,皆能擁有如同飛翔在佛界寂光天空中的大歡喜境界。

若是佛界的生死,就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時間、地點及姿態出生於世,死的時候也是自由自在。大聖人教示,即使死了,也能在「須臾之間」,「立刻」重回現實世界,為謀求眾生的利益而開始奮鬥(注20)。


森中:這麼說來,那些曾於臨終時說過:「我一定會馬上再回到廣布行列中」;「啊!我已心滿意足,無一絲後悔」;「下次我想到那個國家廣宣流布」這些心聲才過世的每一位創價學會員的境界,可說已經具體顯現了「本有之生死」的姿態。


齊藤:跟著學會貫徹一生的人,是絕對能以自己的生命實際感受到何謂「本有之生死」。


SGI會長:戶田先生常說,只要信奉此佛法,就能領悟何謂三世的生命。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句應該深思的話。

末法的悟達在於貫徹「不惜身命的信心」當中。

唯有秉持這種信心,才能確實感受及體會到自我生命中的「本有之生死」。學會員就是因為領悟到自身生命裡的三世生命,所以才能在臨終前顯現如此悠然的境界。

可見能胸懷毫不後悔、心滿意足的心境面對臨終的學會員,其境界是何其崇高?即使一介平民亦能成為知曉「生死不二的專家」,這項事實又是何其尊貴?


師弟不二的廣布大願


齊藤:由此可知,能真正為達成廣宣流布大願,以及為救濟民眾貫徹一生的人,才能達到實際感受「本有之生死」的境界。


SGI會長:主張師與弟子都應胸懷此「大願」與「奮戰心」,這就是大聖人佛法所謂的師弟不二。

師匠應率先向弟子顯示何謂貫徹「大願」和「奮戰心」的圓滿人生,才能讓弟子有得以依據的規範。因此法華經所說的釋尊言行舉止,以及和日蓮大聖人一生的言行舉止,都是為了向弟子顯示這種為師的風範。

而弟子也是由於貫徹與師同樣的「大願」和「奮戰心」,才能實現師弟不二。在這種人生當中才能開啟與佛一樣的常樂我淨境界。這也就是所謂的「佛界之生死」、「本有之生死」。


齊藤:即是說,唯有在為廣宣流布奮戰當中,才能成就與佛一樣、為永恒妙法而活的人生。此理也等同於為廣宣流布奮戰到底的創價學會的師匠與弟子。


SGI會長:戶田先生的行動中,一直都是惦記著以「死身弘法」的實踐為現代廣宣流布開路的牧口先生。

晚年常深深感慨地說:「牧口先生不在,實在寂寞,真想回到牧口先生身旁。」

戶田先生過世至今年4月2日,已過46個寒暑。無論是戶田先生生前或過世以來,我一直自認是跟隨戶田先生走在「師弟不二的大道」上,這也是我人生最高的自豪。

貫徹「師弟精神」,就是獲得三世永恆不朽境界之道。師弟大道才是至高的「人本宗教」之本質。

法華經是各種經典當中,唯一主張「師弟不二」的經典。

日蓮佛法也是世界宗教中,唯一主張要讓一切眾生成佛的「師弟不二的宗教」。

又唯有在創價學會的實踐裡,才能找到「師弟不二之大道」。

相信為了提升人類境界,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師子王的創價學會所強調的「師弟不二之行動」,必將作為二十一世紀「人本主義宗教」的先驅,綻放不朽的光芒。


〈「御書的世界」連載至本回結束,感謝長期閱讀〉


注1.【池上宗仲】:日蓮大聖人在世當時的有力信徒。住在武藏國池上(現東京都大田區),與其弟宗長,貫徹信心,忍受父親康光的反對,最後引導父親入信。


注2.【「聖人蒙難事」】:於建立一閻浮提總與之大御本尊十一天前的1279年(弘安2年)10月1日,日蓮大聖人五十八歲時,寫給全門下的御書。時值熱原法難當頭,大聖人於此書中不僅表明完成出世本懷,同時也闡述自己是如何忍難弘通,以鼓勵熱原信徒及門下。


注3.【「一生成佛抄」】:日蓮大聖人於1255年(建長7年)在鎌倉所寫的信。大聖人於信中闡述,確信己身內具妙法而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之題目,乃一生成佛之正道。


注4.【身輕法重】:出自章安大師《涅槃經疏》第12卷之文。闡述何謂護持與弘揚正法的精神。意指,自己的身體為輕,應弘揚之法為重。


注5.【常樂我淨之四德】:意指佛的生命中所具備的四德波羅蜜。一、常,指佛性乃不變不改且永恒。二、樂,指超越苦的安樂境界。三、我,指佛性乃自身之根源與真實所在。四、淨,指遠離迷惘與錯誤的行為,保持清淨。


注6.據古傳所言,大聖人是於9月8日中午從身延出發,8日借宿下山兵衛四郎府。9日借宿大井壓司入道府。10日借宿曾根的次郎家。11日投宿黑駒。12日投宿河口。13日投宿吳地等甲州各地。14日投宿駿河的竹下。15日從足柄嶺進入相模後,投宿關本。16日宿平塚。17日在瀨谷過夜。於18日中午抵達池上。


注7.「報波木井書」寫道:「原欲牽往常陸溫泉,又恐為人盜取,復不忍其長途跋涉,故擬於溫泉歸來前暫將此馬寄養於上總藻原大人處,因如委之於不諳之舍人,思有不安也」(御書1449頁)。明示預定前往常陸溫泉。


注8.:有關「常陸溫泉」是指何處的溫泉,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波木井實長的三男彌三郎實氏在常陸擁有一塊領地(地名,隱井。今之水戶市加倉井),湧有礦泉。或許因此波木井一族建議大聖人赴此地進行溫泉療養。

二、指今之福島縣岩城市的常磐湯本溫泉,由於此地自古以來因被稱為「Sabako(三箱、三函、三筥)溫泉」而聞名。大聖人在世當時,此地可能已有信徒。因為在日目上人所寫的信當中,留有寫給此地信徒的信。由於這層關係,或許是弟子檀那曾建議大聖人赴此地作溫泉治療。


注9. 大聖人於1281年(弘安4年)5月所寫的「八幡宮營造事」裡有說:「是一期將終者歟?且、年既屆滿六十,縱十之一,過得今年,再一二年能過得乎?」(御書1149頁)。


注10.於「覆西山書」裡有說:「日蓮即使被稱為惡人也好,但如果成佛的話,反而能證明法華經的力量!因此,臨終的下場悽慘的話,則有損法華經之名。即使自己被指為惡人也沒關係,但是若有損法華經之名,誠屬不幸」(御書1555頁,大意)。


注11.【「3‧16」廣宣流布後繼儀式】:戶田城聖第二代會長辭世半個月前,1958年(昭和33年)3月16日,以池田SGI會長為首的青年聚集在戶田先生跟前,立誓繼承廣宣流布這項救濟民眾的大運動。


注12.「不久歸程當亦循此路,然以病弱之軀,或尚有不定之事乎?」(御書1449頁)


注13.【最後之旅】:根據已故的中村元博士研究,釋尊悟得自身即將圓寂之後,決定回故鄉。並在返鄉之旅上,對分散各地的弟子告別,給予最後的指針。釋尊就是在這趟最後之旅途中,於拘屍那迦(Kushi-nagar)的沙羅雙樹下圓寂。


注14.【小雪、小春】:「小雪」是屬二十四節氣之一,陰曆10月中旬,相當於今之陽曆的11月23日左右。「小春」則是陰曆10月的別稱,因氣候溫暖如春而得名。


注15.【方便涅槃經】: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云:「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法華經518頁)。


注16.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文末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522頁)。


注17.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云:「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法華經638頁)。


注18.【出離生死】:避開生死之意。生死是指生的痛苦、死的迷惘。出離是想避開痛苦的境界,直達佛的境界。


注19.「四面者,生老病死也。以四相莊嚴我等一身之塔也。我等於生老病死,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即是﹁吹四德香﹂也。南無者,樂波羅蜜;妙法者,我波羅蜜;蓮華者,淨波羅蜜;經者,常波羅蜜。」(御書773頁)。


注20.「須臾之間,還來九界生死之夢中,身遍十方法界之國土,心入一切有情之身中,由內勸發,自外引導,內外相應,因緣和合,普施自在神通慈悲之力,廣為利益眾生,無有滯礙。」(御書599頁)。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