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畢生貫徹誓願的大聖人
From InfoSoka
幼年立誓追求為民佛法
齊藤教學部長:上回池田先生為我們概述了御書的核心部分──「廣宣流布之大願」。
這次想具體以「誓願」為主題,來探討日蓮大聖人一生之大綱。
池田SGI會長:真正的宗教是衍生自民眾當中。
為民的佛法,就是大聖人的佛法。真實的佛法是為了謀求民眾的「和平」與「幸福」而說的。
從拜讀御書中就可知,大聖人一生至少立過兩次大誓願。
第一次是在十二歲的時候,立下了那句名誓:「願作日本第一智者」(御書921頁)」(注1)。
第二次是在三十二歲時,於立宗前所立的誓願。
根據「開目抄」所示,當時大聖人立誓覺悟,不管遭遇任何大難,也要折伏誹謗法華者,以及為救濟民眾,弘揚正法(注2)。
大聖人其一生就是貫徹了此「誓願」。
齊藤:大聖人在幼年所立的第一度誓願,可謂是「求道」的出發點。
而第二度的誓願,則是在以法華經行者自居時立的。這在上回連載的主題、「我,誓將作日本之樑柱」(御書249頁)等誓願中已經明示了。
SGI會長:首先來探討十二歲時所立的誓願。這是大聖人在入安房清澄寺時所立的。
當時大聖人虛歲十二歲,等於是現在小學六年級。想必以這個年齡入清澄寺,不是為了出家,而是為了接受初等教育而入的,換句話說」,是為了識字而入寺的。
齊藤:是的。當時各地寺院也負責教育工作。所以說,大聖人正式出家得度是在四年後、十六歲的時候。
SGI會長:雖說是在十六歲正式出家,但實際上大聖人早在十二歲時就滿懷想出家的「求道心」。
因此實質上,大聖人可說是在此時就開始「求道活動」。
齊藤:大聖人常以「十二、十六」併記方式來說明出家時的年齡。
SGI會長:從併記方式可知,當時大聖人立下「願作日本第一智者」此誓願含義之深遠。
齊藤:針對此誓願的含義,大聖人說:「立此願有其原委」(御書1351頁)。既然是「有其原委」,就是說有需再加詳述的原由。
SGI會長:若照御書來探討原委,可分為以下幾點。其一是大聖人自幼就立誓,要為父母,與民眾開創救濟之道。
大聖人說:「出父母之家,而為出家之身,必應思所以濟渡父母」(御書210頁)。此言看似一般人出家的心聲,但實際上也是大聖人的本心。
此外,大聖人在回想本身出家的心情時曾說:「何況習修佛教者,可忘父母、師長、國恩耶?欲報此大恩,必先為究極佛法之智者」(御書312頁)。
可見,大聖人誓願「作日本第一智者」,立志成為「能真正救濟民眾的智者」,是為了報答父母等人之恩。
齊藤:大聖人所謂的父母是指,代表「民眾」的父母。
SGI會長:沒錯。這點很重要。
如御書眾抄所示,大聖人是誕生在以漁業營生的庶民之家(注5)。
想必大聖人自幼便目睹父母和鄉親一起拼命工作的情景。
據知,大聖人雙親與當地的地主亦有交情,由此可推測大聖人的雙親應該是擔任過當地的領導要職。
總而言之,大聖人是在庶民家庭長大的,這點是無可否認的。
為了報庶民之恩,救濟民眾,而欲成為智者,相信這也是大聖人其立誓「願作日本第一智者」的含義之一。
齊藤:「作日本第一智者」,此誓願絕非表示大聖人想當知識菁英,君臨民眾。
SGI會長:大聖人的佛法是以民眾為主,要讓民眾信奉,為民而說的。
由此可知,大聖人早在少年,便已立下要追求民眾佛法的誓願。
齊藤:為什麼要先成為「智者」,才能報答父母等人之恩?
SGI會長:這點拜讀御書,自然會明白。
若想解救父母,就必須先為父母解脫生死之苦。為達此目的,首先必具備的是要擁有能超越生死觀的佛法此真正的智慧。
據說,大聖人自幼學習佛法時,便立誓「先習臨終,後習他事」(御書1479頁)(注6)。
並說:「日蓮自少未嘗作今生之禱,所思者,但唯成佛耳」(御書1217頁)。強調,如想成佛,必須先能超越「生死之苦」。
從以上的御文可知,生死這個問題,在大聖人的誓願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份量。
為的是想替辛苦撫養自己的父母,以及與雙親一起工作的鄉親開闢一條能通往真正幸福的大道。從這份深情中可看出,大聖人是經過深思佛法的根本所在,才立誓追求事關生死的究極真理。
齊藤:大聖人是為了讓民眾能獲得真正的安穩,以及擁有能超越生死之苦的智慧,而立誓的。
相信這點也是「立此願有其原委」的因素之一。
SGI會長:由於大聖人雙親的捕漁工作,有時會面臨生死之危,想必大聖人自幼就感到,解決生死問題,是與人們的幸福息息相關。
承久之亂後的時代情況——以武力支配
SGI會長:此外,另一個促使大聖人在年輕時立誓的因素是,與當時的時代情況有關。
因為當時的社會情況使大聖人從少年時期就必須為父母、民眾祈求幸福。
齊藤:大聖人的聖誕1222年,該年正是朝廷與鐮倉幕府爭權失敗,也就是「承久之亂」的隔年。
SGI會長:承久之亂的結果,使原本只掌握東國權力的幕府,將其權力擴張到日本全國。
令年輕的大聖人產生救濟民眾的渴望,那是因當時的社會是處於「戰亂後的動盪期」。
光就武士掌權,武家社會得以鞏固這點來說,整個社會可以說是步入安定期。
可是,再深入探討的話,那未必能說是真正的安定。
因為武家社會掌權,也正象徵「以武力支配」時代的到來。
同時也意味著「紛爭時代」的到來。
齊藤:正如您上回所論述,「紛爭」就是末法時代的本質。
SGI會長:相信大聖人本身應該深深感到這項本質。不然就是由於當時發生了某件大事,致使大聖人痛定思痛。
齊藤:或許這是推測,例如,趁承久之亂、武士得勢的地頭,傲慢成性,其粗暴的作風不知帶給人們多大的苦楚。
SGI會長:武家掌權之後,當老地主的「領家」,與以武士政權為靠山掌控地方的「地頭」發生糾紛時,大聖人的確曾幫過領家。
地頭粗暴待民的行徑,也應屬實。而當時的地頭,就是其後策劃小松原法難的主謀、東條景信。
總而言之,大聖人在少年時期就對「承久之亂」的結局,有深切的感受(注7)。
齊藤:話說當時,以後鳥羽上皇為中心的朝廷,想靠所信仰的真言密教,大事祈禱來平亂。而當時的人也認為,祈禱是與兵力擁有同樣的力量。
加上當時,朝廷原本擁有傳統權威,而世人也加以重視。因此人人以為,朝廷理應戰勝。根本沒想到,既屬家臣,又沒有認真祈禱的幕府竟然會戰勝。
SGI會長:為什麼當時的固有觀念會被顛覆?大聖人深思了此事。
承久之亂的結果,不但招致擁有傳統權威的朝廷、貴族喪失了治世力量,同時也意味著,一般社會所信奉的傳統佛教已喪失法力。
此事指明,以往的祈禱佛教已經無能為力。
想必大聖人為了替父母及有恩的人們解決種種苦惱,才會在求道過程中想到這些問題。
一來,眼見時局趨向凡事以欲望和力量為首要目的的末法時代;二來,目睹固有佛教再也無法救濟民眾。
相信置身這種情況的大聖人,不僅渴望追求得以救濟民眾與改革時代的新佛教,同時更加深了其要「作日本第一智者」的心願。
「智慧珠寶」的體驗 從遊學到立宗
齊藤:大聖人自幼立下誓願之後,便拼命祈求、鑽研。
御書說,大聖人在十六歲正式出家之後不久,曾面對清澄寺的本尊虛空藏菩薩像祈願,而從虛空藏菩薩(注8)獲賜透明如明星的「智慧珠寶」。
並說,就是以此智慧而掌握了當時八宗、十宗(注9)之教義大綱。
SGI會長:大聖人這項能知悉諸宗、諸經之精義的智慧,乃源自佛法的根本智慧。亦指,妙法的智慧。
這項智慧是由於立誓想從根本救濟民眾,經過拼命求道而開悟的。
齊藤:這是否可以視為開得佛悟?
SGI會長:可以視為大聖人豁然覺知己身之法性。
也就是說,以凡夫之身,開顯了佛性。
齊藤:年僅十六歲,就能得悟嗎?
SGI會長:這是因為大聖人不斷深祈,如何才能救濟民眾,才能得到智慧寶珠。
但是關鍵在於,大聖人並不是以得悟為目的,而是以此悟為出發點,更深入求道之旅。
齊藤:話說大聖人直到三十二歲立宗為止,曾遊學鐮倉、比叡山等地。
SGI會長:大聖人立誓想作日本第一智者,是為了救濟有恩於己的人們。
經過遊學之後,此誓願深化成欲救濟末法全體眾生。進而立下了欲廣宣流布的大願,以至立宗宣言。
獨享悟得,那是很簡單的事。然而大聖人卻不以悟得為終點,一心追求能從現實中獲得救濟民眾,轉換末法時代的智慧。
大聖人總是反覆「立誓」、「得悟」。
大聖人立宗以後,仍然在克服大難中,不忘貫徹誓願,追求悟得,終於完成了發?顯本,開顯出末法本佛的境界。
齊藤:我認為池田先生這項詮釋非常重要。是否可以請您更詳細闡述「誓願」與「悟得」之間的關係。
SGI會長:大聖人首先從清澄寺祈願中踏出了求道之旅,其結果導致獲得了「智慧寶珠」的體驗。如前所述,其間已顯示了「自誓願到悟得」的內涵。
之後,以自身的悟得為本,為了繼續鑽研佛經,而周遊鐮倉、比叡山等地修學。其結果促使大聖人立下欲廣宣流布之大願,以至立宗宣言。這段修學至立宗的過程可謂「因悟得而確立大願」。
立宗以後,又為了達成廣宣流布之大願,而以法華經行者奮起,從克服大難,以及死身弘法的實踐當中,完成發?顯本,以凡夫之身開顯了久遠元初的佛界。
齊藤:首先想針對修學來說,我想這是因為大聖人想查證本身的悟得,在佛法上有何種含義。
SGI會長:我想大聖人是因為想根據自身的悟得,進一步探求何謂末法救濟之法。
結果大聖人發現,法華經不但是一切經中的最高經典,也是救濟末法之法。同時下了結論認為,自身所開顯的智慧,等於是釋尊教導中所說的法華經之妙法,只有靠此妙法才能讓末法眾生擺脫生死之苦,以及改革充滿欲望和紛爭的末法時代。
齊藤:大聖人歷經修學之後,決定了立宗宣言。相信這項宣言是出自覺悟要以法華經行者的身份面對大難。
池田先生在上回也曾說過,法華經行者就是指,以推動末法廣宣流布為畢生大願的人。
SGI會長:廣宣流布之大願是大聖人通過修學所下的結論。
此大願不但和幼年時的誓願相通,同時也表明大聖人「要繼承法華經所說的佛之大願」此自覺。
齊藤:相信此自覺也意味著,要擔當起地涌菩薩之棟梁、上行菩薩的使命。
SGI會長:此事雖然沒有在御書明示,但是大聖人在立宗時自稱「日蓮」,文字中已經強烈暗示此自覺。
日蓮意指,「日月」、「蓮華」。法華經說,上行菩薩等於是能破除眾生陰霾的日月,並把地涌菩薩比喻為,在泥沼中盛開的潔淨蓮華(注10)。
同時也把蓮華比喻為,能令身在五濁惡世的九界凡夫開顯佛界的因果俱時之妙法。
從立宗到發?顯本
齊藤:大聖人自三十二歲立宗以來,到五十二歲進入身延山為止的二十一年間,以四度的大難為首,接二連三地遇到各種難。
SGI會長:如「難來以安樂意之可也」(御書750頁)所示,為了未來的一切眾生,大聖人堅忍一切大難,留下了大法。
「難即悟達」。只要心中廣宣流布的大願屹立不移,任何大難皆如風前的灰塵。
人必須通過忍難弘通的考驗,才能使佛界的生命發放光芒,以及讓人獲得最珍貴的磨練機會。因為這項磨練才是通往即身成佛的正道,一生成佛的無上道。
末法之初,率先以身應證此極理的就是日蓮大聖人。因此,我們信奉大聖人為末法本佛。
今後我們將針對每一項法難的歷史,來詳述之。
齊藤:大聖人在龍口法難時發?顯本(注11),並開顯了本佛的境界。
SGI會長:大聖人於「開目抄」稱本佛的生命為「魂魄」。
齊藤:在此想拜讀該文。
「名日蓮者,去年九月十二日子丑時受斬,魂魄來此佐渡國。越年二月,雪中書贈有緣弟子,令無所畏懼」(御書241頁)。
〈白話文〉名為日蓮的凡夫,已於去年九月十二日子丑之時(午後11時~午前3時)受斬,如今日蓮的魂魄已在佐渡國。隔年二月在雪地中寫下了開目抄,贈給有緣的弟子。因此,接著我所要述說的勸持品中之三類強敵,即使屬於再是可怕的迫害者,對日蓮的魂魄來說,一點都不可畏。
SGI會長:對於為了貫徹大願,並超越數度大難的大聖人而言,即使是面臨危及生命的龍口法難,也毅然戰勝。
此處所謂的大聖人之「魂魄」是指,萬人皆具的久遠元初之佛界生命。大聖人就是親身成就了此佛界生命的真髓,故稱此生命為「魂魄」。
此生命是無拘無束,自由奔放,不僅對萬物生靈皆懷慈悲,而且對各種苦惱也能感同身受。同時又能湧現取之不竭的智慧與精神,以及無限的生命力與福德。並且,得以令人鼓起對抗自他之惡的勇氣,不畏懼一切。
能夠盡情體驗這種佛界生命,才是人生至高的意義。人「心」不是為了吃苦而有的,而是為了享受佛界此常樂我淨之偉大境界。
沒有比這種境界更令人歡愉的,所以法華經壽量品稱此現實世界為「眾生所遊樂」。
唯有教導此理,才能從根本救濟和改變末法。
日蓮大聖人就是散發此希望的光源,能普照末法陰霾,所以如「日月」。
大聖人本身也是在忍盡了五濁世間、恐怖惡世的迫害下,開顯了久遠元初的佛界生命。就像盛開在淤泥中的白蓮華,故稱「蓮華」。
為了教導萬人如何湧現此久遠元初的生命,而圖顯了御本尊,以顯示自身的魂魄。
齊藤:御書也說,「日蓮魂魄」圖顯在御本尊(注12)。
SGI會長:御本尊也是一面為了讓萬人得以成就久遠元初之佛界的「明鏡」。不僅深含法華經所說的「萬人成佛」此佛之大願,也是本佛大慈大悲的結晶,更是一切眾生所應追求的根本尊敬之當體。
因此大聖人也說,御本尊是「弘通法華之旌幟」(御書1294頁)。
齊藤:不用說是實踐廣宣流布大願,甚至圖謀破壞廣宣流布的日顯宗之徒,根本無法正確弘揚御本尊。
現代提婆達多之魔性原形,已經畢露無疑。
SGI會長:「開目抄」說:「佛與提婆,如身之與影」(御書247頁)。
學會才是脈動著大聖人其廣宣流布大願的真實教團,所以會被破和合僧的提婆嫉妒、憎恨、攻擊。
真金不怕火練,所以學會能擊潰極惡,於威光勢力加增中,朝著「一閻浮提廣宣流布」邁進。
悟得與誓願
齊藤:在此想稍為整理一下上述的種種考察。
若以誓願為中心來分析大聖人的一生可得知,從出家到發?顯本這段流程是:「幼時的誓願」→「智慧珠寶」→「修學」→「立宗時的誓願」→「身為法華經行者的實踐與大難」→「發?顯本」。
SGI會長:大聖人從發?顯本以後,便以末法萬年的廣宣流布為目標,為了奠定法體流通的管道,不遺餘力。
大聖人就是想依此法體的管道,向全世界的民眾傳達本身的誓願和悟得。
齊藤:再簡潔歸納大聖人一生的話,便可看出其一生的步調是,「誓願→悟得→深化誓願→深化悟得」。
SGI會長:這過程中一貫不變的信念就是,實踐救濟民眾之道。
佛,絕不是靜態的絕對存在。看到苦惱的民眾,就會想分擔其苦;發覺時代已經處於瓶頸地步,就會想為了改革時代而費盡心思,
然後產生想為救濟民眾、改革時代而戰的誓願。悟得就是靠這股誓願的力量,成熟為豐穰的智慧。
釋尊在剛得悟時,本想獨享悟中之樂,但是因為受到梵天的促請而決意說出悟得之法,以救濟世人。
這就是所謂的「梵天勸請」。
齊藤:印度神的梵天被視為現實世界之主。
SGI會長:當釋尊正想放棄說法,沉醉在悟中之樂,安享涅槃時,梵天出面疾呼:「再這樣下去,世界會滅亡的!」,如此力勸釋尊要說出其法。釋尊因而決意說法。
此梵天勸請不僅詮釋出釋尊己心的生命狀態,並意味著釋尊已經聽到了活在現實世界的眾生心聲。
我們可視梵天的勸請與釋尊的決意,皆為釋尊「悟得後的誓願」。
當「悟得」與「誓願」成為一體,並化成欲救濟世人及改革時代的智慧時,這就是佛的真正悟得。
記得法華經方便品也有相當於梵天勸請的內容。
齊藤:是的。方便品說,所有的諸天善神及十方諸佛,皆想勸請釋尊把悟力發揮成救濟眾生的智慧(法華經185~188頁)。
SGI會長:據說天台大師在得悟過程中也產生了兩項體驗,一是,在大蘇山開悟時,一是,在天台山華頂峰被老僧勸請要行慈悲(注13)。
齊藤:是的。由於有了後者的體驗,才促使天台大師開示了《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天台三大部的內容。
悟得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生命中漸漸體會到何謂妙法。第二階段是,此妙法融入其人的生命,完全成為一體,並化為人的智慧與行動的原動力。
SGI會長:悟得也可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回歸「不變真如之理」,一是,聽命「隨緣真如之智」。
大聖人說,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南無」便具有這兩個方向(注14)。
並說,「如去」(從真如去)是屬於前者,「如來」(自真如來)則屬於後者(注15)。
齊藤:話說悟得的兩個階段,我認為戶田先生在獄中的悟達(注16),也分為兩個階段。
SGI會長:沒錯。戶田先生就是因為蒙難,在獄中身讀「法華經」之下,而覺知「佛就是生命」的真理。
戶田先生以如平易的白話,讓佛法的真髓得以在現代蘇生。戶田先生此時的階段,可說是以「心眼」體會了佛法的究極真理。
事實上,能真正發揮己心中如來生命的菩薩就是「地涌菩薩」,所以才會受釋尊之託,於其滅後弘教。
戶田先生覺知「佛乃生命」此真理不久之後,便在誦讀法華經涌出品時自覺到,其實地涌菩薩所背負的廣宣流布法華經之使命,也是本身的使命。
事實上,當戶田先生自覺「佛乃生命」此真理時,其生命已經與妙法融合為一。
而象徵此事的體驗就是,戶田先生曾在獨房體驗過列席法華經的虛空會。
地涌菩薩無時無刻都在修行妙法,每一瞬間也都脈動著永恒的生命。
雖然其修行的身份是菩薩,但其內在境界卻是佛。
以地涌菩薩的身份列席虛空會儀式的戶田先生,其境界可說已經是融入了永恒生命的境界與本佛真如的世界中。
創價學會的誓願
齊藤:戶田先生身在獄中的此悟達,之後成為戰後學會大前進的原點。
SGI會長:沒錯。就是這份「地涌使命的自覺」,才讓戶田先生接受了第二任會長的推舉。並促使其發出師子吼、折伏七十五萬戶此永留歷史的學會偉大誓願。
今天為了青年,我想在此確認戶田先生的指導。
齊藤:是的。在此想拜讀戶田先生就任第二任會長典禮時的講話。(1951年5月3日)
「如果我們想在如今的現代,與佛享有同等的境界,珍愛這個世界不渝,那麼除了折伏以外,是毫無他法可尋的。
因為折伏才是能讓人人獲得幸福的最高手段,也是達成世界和平的最短距離,更是能讓一國昌隆的一大秘訣。
所以我才會說,折伏是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修行。
折伏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可行的。也由於事關佛法救渡眾生的問題,所以其境界是與佛一致的。
折伏的時候,絕不可忘記的是,要秉持慈悲的胸懷。絕不可流於爭論宗派長短,也不是為了擴張一宗勢力而為。
即使在夢中也不能忘記,折伏是在弘揚本佛日蓮大聖人的慈悲,是替佛作佛事。
基於此一念,我決定要開始進行大折伏。
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明年將是日蓮大聖人立宗宣言七百年。試想過去七百年來,何處、何時曾出現過像創價學會的團體呢?希望大家要引以為豪。
若問我的自覺何在?我敢說,為了廣宣流布,我將捨身!
在我有生之年,我絕對要達成七十五萬戶的折伏。
如果在我有生之年無法達成,那就不用為我辦喪事。就把我的屍體扔到品川河裏算了!知道嗎!」
SGI會長:這項大宣言如御書所說,「站在與佛同等境涯」。
大聖人的誓願也因這項大宣言而在現代蘇生了。
齊藤:據說,當時大家聽到七十五萬戶這個幾近天文的數字,產生了各種反應。
SGI會長:當時學會的總戶數只有數千戶,誰也不敢相信七年內能達成。
有人說,是不是戶田先生說錯了,應該是「7萬5千」吧。也有人心想,戶田先生該不會是想「更賜壽命」、長生不老。
甚至有人大嘆,怎能將戶田先生扔到品川河裏。
不管怎麼說,當時連聖教新聞也未曾出現過「七十五萬」的數字。不要說是把戶田先生扔到品川河,說不定有些幹部還想忘掉恩師的誓願。
然而我一心認為,真正的廣宣流布就要開始了,不敢掉以輕心。
最後大家終於體會到戶田先生迫切的心情,而一致奮起。
我也是身為戶田先生的弟子,為了實現師匠的願業,在青年部身先士卒地拼命折伏、弘教。
齊藤:池田先生於青年時期那場在蒲田所展開的奮戰,之後成為達成七十五萬突破口的「二月奮鬥」,時至今年二月剛好滿五十年。
SGI會長:「師弟」是我一切的原點。
戶田先生能在獄中悟達,其起因也是抱著要與牧口先生一起以師弟不二的精神,貫徹死身弘法的信心。
牧口先生早已看清大聖人佛法的本質,認為宗教不是教人請僧侶替自己拜,而是要以自他皆幸福為目標,向世人證實何謂大善生活。
因此再三交代我們,絕不能淪為只想靠僧侶代拜的信者。
齊藤:是的。牧口先生曾說:「信者和行者,是有必要區分的。雖說有信、有求則必應,但這種信心不能算是行菩薩道。因為世上不會有自私自利、不施予他人的個人主義佛。
若不實踐菩薩行,是成不了佛的。也就是說,要抱著為人父母的心,施予他人,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信者及行者。可是這麼去實踐的話,魔必競起……那些只為了自己而信仰,但求過小善生活的人是絕對不會有魔想來阻礙的。相反地,如果想篤行實踐大善生活的菩薩道,一定會遇到魔。因此,從一個人是否曾遭魔阻礙,便可得知此人是不是行者」。
SGI會長:牧口先生如此教導我們,即使遇到障魔也要貫徹菩薩行的大善生活。
這種行動正是直結著大聖人一生所貫徹的廣宣流布大願。
齊藤:學會就是從牧口先生,歷經三代會長,確實繼承了廣宣流布大願,擴大至今。
牧口先生囑咐戶田先生,戶田先生交代池田先生,實現「一千萬」的願望,正是廣宣流布大願的象徵。
SGI會長:我們要以一切皆是為達成廣宣流布大願的心來拜讀御書,才能體會得到大聖人建立一閻浮提總與之大御本尊的心意,以及感應得到本佛的佛界生命。
所以說,跟著學會信心,才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偉大功德。
萬年以至未來
SGI會長:最後想拜讀「報恩抄」中的一節,因為此文可說是大聖人的勝利宣言,以及宣言要於末法萬年廣宣流布之文。
齊藤:在此恭讀。
「日蓮慈悲曠大,南無妙法蓮華經,萬年之外,必流布至未來而無盡。有為日本國一切眾生開盲目之功德,遮斷無間地獄之道。此功德逾越傳教、天台,勝於龍樹、迦葉。極樂百年之修行,不及穢土一日之功德。正像二千年之弘通,劣於末法之一時歟。此非出於日蓮之智賢也,時以使之耳。春花秋實,夏熱冬寒,亦非時之使然乎?」(御書348頁)
〈白話文〉日蓮若慈悲曠大,則南無妙法蓮華經,相信不止於萬年之後,將流布至未來。此慈悲不但能讓日本國一切眾生獲得開啟盲目之功德,更能阻擋眾生墮入無間地獄之道。此功德慈悲不但遠勝傳教、天台,也勝過龍樹、迦葉。
極樂百年的修行,不及穢土一日修行之功德。正像二法兩千年的弘通,也比不過末法一時的弘通。
此功德並非歸功日蓮智慧超人,乃是時之所致。春天花開,秋天結果,夏暖冬寒,難道這不也是時之所致?
SGI會長:這是大聖人對未來所立的誓願,我們應視為是要留給未來的法華經行者的遺教。
「日蓮慈悲曠大」——一指,大聖人為了從根本救渡末法眾生所展開的法戰。二指,大聖人是在堅忍大難的奮鬥中,圖顯出得以救濟萬人的佛種、南無妙法蓮華經。
也是表明日蓮的慈悲功德將亙及末法萬年,以至永無止境的未來。
大聖人如此呼籲我們,要繼承其為廣宣流布所開闢的這股源流,絕不可斷絕。並說,即使一個人也好,要讓更多的人分享此無量功德。如此人類才能步向「和平」、「幸福」的光明之道——。
從末法萬年的時程來看,目前仍然是處於草創期。
更何況,廣宣流布擴展至世界各地,不過是現代才開始的。讓我們再次自覺此時代重任,勇往前進!
(待續)
注1.「善無畏三藏抄」云:「幼時禱於虛空藏菩薩,願作日本第一智者。虛空藏菩薩眼前現作高僧,授我如明星之智慧寶珠。可為其徵者,日本國之八宗及禪宗、念佛宗等之大綱,粗粗知曉」(御書921頁)。
此外,「破良觀等御書」亦云:「予自幼時,心慕學文,於大虛空藏菩薩寶前立願,欲成日本第一智者。時十二齡,立此願有其原委」(御書1351頁)。
注2. 參閱「開目抄」。「日本國中知此者,祇日蓮一人而已。一言說此者,必將招來父母、兄弟、師匠甚至國主之王難。不說,又似有失慈悲,思維二邊俱難,合法華經、涅槃經以觀之,不說,今生雖無事,後世必墮無間地獄;說之,三障四魔必然競起。知之矣。二邊之中,應說者也!然俟王難等出來時而退轉,不如自始即斷此念,踟躕之間,忽憶及寶塔品之六難九易。如我等之小力者,雖能投擲須彌山;如我等之無通者,雖能負乾草過劫火而不燒;如我等之無智者,雖能記誦恆沙諸經,而在末代持法華經之一句一偈則甚為難也,正是說此」(御書218頁)。
注3.【清澄寺】位於安房國長狹郡東條鄉(今之千葉縣安房郡天津小湊町)的寺院。日蓮大聖人於十二歲入清澄寺,十六歲出家得度。據傳,一位無名法師刻了一尊虛空藏菩薩像之後建堂安置,此乃創寺之源。後來一時斷絕,於836年,再由慈覺大師興起,改為天台宗寺院。至大聖人1222年聖誕時,本寺因受源賴朝之妻、北條政子之護而榮。依當時天台宗之通例,除原本信奉的天台佛教之外,再加上真言密宗及念佛信仰。
注4. 「報恩抄」云:「何況習修佛教者,可忘父母、師長、國恩耶?
欲報此大恩,必先為究極佛法之智者」(御書312頁)。
注5. 大聖人曾針對自己的出身說:「日蓮是安房國、東條片海磯中賤民之子」(御書916頁)。「日蓮是……安房國長狹郡東條鄉、片海之海人之子也」(御書392頁)。「日蓮是日本國、東夷、東條、安房國,海邊旃陀羅之子」(御書924頁)。「日蓮今生出生於貧窮下賤之旃陀羅家」(御書 992頁)。「日蓮既非出生於國中京都,亦非邊國將軍之子孫,乃邊遠之地,庶民之子……」(御書1399頁)。
注6. 「覆妙法女居士書」云:「夫日蓮自幼少時學習佛法,所念者人之壽命無常,出息不待入息。風前之露,尚非其譬。賢愚老幼,生死不定,世之常習。是故,宜思『先習臨終,後習他事』……」(御書1479頁)。
另外,「覆妙法比丘尼書」亦云:「日蓮出生於日本國安房國,出民家、剃頭、著袈裟,此度至望植得佛種,脫離生死,自幼如眾人之習,信奉阿彌陀佛,稱唱名號。些微小事,心有所疑,故發一願」(御書1482頁)。
注7. 「神國王御書」云:「日蓮於此事存疑,故自幼少時,於顯密二道及諸宗一切經,潛心或從人學,或深自思索,而悟其道理。如人之欲知己面、必賴於明鏡,思量國土之盛衰,無有勝於佛鏡者矣」(御書1604頁)。
注8.【虛空藏菩薩】係指,具備如虛空般,廣大無邊且不受動搖的智慧與福德,並能施予眾生,滿足其願而予救度的菩薩。其形象雖有諸說,此處之像為,右手持智慧利劍,左手持福德蓮華與如意寶珠。
注9.【八宗‧十宗】係指,當時流傳日本的全宗派。於奈良、平安時代,自中國傳來了南都六宗,加上天台宗、真言宗,計八宗。再加上新流行的念佛宗、禪宗,共計十宗。
注10.「與四條金吾夫人」云:「法華經是日月、是蓮華也。故名妙法蓮華經。日蓮亦是如日月、如蓮華者也。信心之水若澄、利生之月必垂影而為守護」(御書1153頁)。此外,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21曾針對釋尊滅後出現的上行菩薩之德行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法華經592頁)。而從地涌出品第15亦說:「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涌出」(法華經499頁)。
注11.【發?顯本】係指,佛、菩薩拋開?(表)相而顯現真相(原本的境界)而言。原指,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16所言,釋尊打開始成正覺的垂?姿態,顯現本地的久遠實成。此處則指,以凡夫本身當體,顯現了究極的佛界生命。
注12.針對御本尊,「覆經王書」曾云:「日蓮之魂,染墨書成者也。信之、信之!佛意是法華經,日蓮之魂祇在南無妙法蓮華經。妙樂釋云:『以顯本遠壽為其命』」(御書1169頁)。
注13.大蘇山的開悟是指,天台在青年時期曾拜南岳為師,修行法華三昧,唱頌經文,當唱頌至藥王品的時候,獲得了諸法實相的體驗。另外,華峰頂的體驗則指,太建7年(575年) ,話說天台三十八歲入天台山之後,曾獨自前往頭陀行,走到明星初放光明的時候,有位神僧出現告訴天台說:「勝敵方稱勇者」,並且命令天台:「學一實諦,以大慈悲廣宣流布」。
注14. 「御義口傳」云:「云歸者,歸於?門不變真如之理;命者,命於本門隨緣真如之智也。歸命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御書739頁)。
注15. 「如來」「如去」皆是佛的別名、梵語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的意譯詞。「如」(tatha),意指,「原原本本的真實」、「真理」,漢譯為「真如」。如去意指,克服現實的苦惱,與真如結為一體的佛之境界名稱。如來則指,為了救度人們的煩惱,再次從悟得的平安境界回歸現實世界的名稱。
注16.【戶田先生獄中悟達】戶田第二任會長被關在東京拘留所獨房時,曾以1944年元旦為機,開始一天一萬遍的唱題行,以及研讀白話文的法華經。當三月上旬第四次拜讀,一再苦思無量義經為何以三十四之「非」來詮釋佛身之意的時候,終於悟達了「佛乃生命」。再到了11月中旬,唱題將至200萬遍的時候,當自覺自己已經參與法華經的會座時,一股要以「地涌菩薩」的身分為廣宣流布而活的使命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