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回:佛法講勝負——畏縮則萬事不成
From InfoSoka
(修訂版本間差異)
13:09 2006年三月24日的修訂版本 Arrietta (討論 | 貢獻) ← Go to previous diff |
當前修訂版本 Ywwong (討論 | 貢獻) |
||
第1行: | 第1行: | ||
- | 齊藤教學部長:上回池田先生為我們詳述有關熱原法難(注1)的含義。熱原的農民信徒們面對權力的橫行暴為,表現了一步也不退縮的毅然氣慨。印證了「佛法講勝負」的原理。大聖人為了回應這場「民眾精神勝利」之戰,而圖顯了大御本尊,確立救濟全人類之道。 | ||
- | 這次我們想根據大聖人御書來探討「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佛法講勝負 王法講賞罰 | ||
- | |||
- | |||
- | 池田SGI會長:在大聖人整本御書裏,到處可見各種闡述「佛法講勝負」原理的教示。尤其是在「覆四條金吾書」(別名:世雄御書)裏,大聖人明快闡述:「佛法以勝負為先」(御書1213頁)。牧口先生也曾經引用該文論述此乃「宗教的命脈」(注2)。 | ||
- | |||
- | 這回我們想透過這篇御書來探討「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
- | 森中副教學部長:是的。在此首先拜讀這篇御書開頭的段落。 | ||
- | |||
- | 「來函快讀一過,如長夜之曉,遠道而返,心得安矣。夫佛法以勝負為先,王法以賞罰為本。故、佛號世雄,王名自在」(同上頁)。 | ||
- | |||
- | |||
- | 〈白話〉來函內容已概略過目,有如步過漫長的夜晚終將接近破曉般,遠道歸來,令人安心。 | ||
- | |||
- | 佛法原以勝負為主,而王法則以賞罰為本。因此,佛以世雄為號,王以自在為名。 | ||
- | |||
- | |||
- | 齊藤:雖然這篇御書的執筆年月日不詳,但根據內容推測,應該是在1277年(建治3年)下半年執筆的。 | ||
- | |||
- | 當時四條金吾(注3) 曾對大聖人立誓,即使被主君威脅若不放棄法華經信心就要沒收領地,也絕對不會捨棄信心。大聖人因而大讚金吾如此決意,同時還為金吾寫了一封辯白書「賴基陳狀」給主君。 | ||
- | |||
- | |||
- | SGI會長:從上述御文可看出,事態可能有所變化,大聖人似乎接獲某種朗訊。儘管如此,當時仍然處於非得馬上提出陳狀不可的緊迫狀況。 | ||
- | |||
- | 大聖人為了讓事態轉敗為勝,而闡示了「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佛法講勝負,人生也講勝負。 | ||
- | |||
- | 佛法可謂是為了指引萬人如何戰勝佛與魔此生命根本鬥爭而說的。 | ||
- | |||
- | 是要擊倒魔獲得成佛境地?還是要墮入敗給魔的迷妄人生?對人生而言,佛法的終極意義是在於如何戰勝這場根本的鬥爭。 | ||
- | |||
- | |||
- | 森中:經過池田先生的詮釋,「佛法以勝負為先」的含義就非常清楚了。 | ||
- | |||
- | |||
- | SGI會長:就大聖人佛法所追求的究極人生而言,人的一生必須面對種種局面,而且也都是一分勝負的連續。這也是人生的實相。 | ||
- | |||
- | 對於面對這些挑戰的人來說,其人生途中所遇到的種種事情,看似一般的世間事,其實都是屬於佛道修行。也就是說,事事都不外乎「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
- | 齊藤:所以大聖人會拿「世法講賞罰」來與「佛法講勝負」作對比,其意義也就更明瞭了。 | ||
- | |||
- | |||
- | SGI會長:就四條金吾當時所屬的武士社會而言,主君的賞罰可說是被武士奉為人生的最大準則評價。可是大聖人卻教導金吾,對於眼前的困境,不應以世法的賞罰準則來判斷,而是要以佛法的勝負為基準來承受。 | ||
- | |||
- | |||
- | 齊藤:即是說,要奉「佛法的勝負」為人生的準則,戰勝眼前的困境。 | ||
- | |||
- | |||
- | 繼承「世雄」的人生 | ||
- | |||
- | |||
- | SGI會長:戶田先生為了讓現代人容易瞭解,經常以「世法講評價、國法講正邪、佛法講勝負」來詮釋人生的基準。 | ||
- | |||
- | 然而以「世法講評價」或「國法講正邪」兩項為基準,仍然無法涵蓋是否能戰勝導致人們不幸此魔的生命根本基準。所以光是這兩項還不夠充當人生的基準。 | ||
- | |||
- | 當然也不可忽視這兩項準則。應該說,「佛法講勝負」此基準已包含了前兩項。因為與魔奮戰的人,不僅能湧現佛界生命,發揮人格力量,其言行也必合乎世間的評價,能正確判斷一切事物而行動。 | ||
- | |||
- | 此外,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裏也曾以「六根清淨」(注4)來闡述受持法華經者的功德。其中的意根清淨之功德意指,受持法華經者所思索與訴說的世間法,都不會違背實相,亦即,一切皆合乎佛法(注5)所言。 | ||
- | |||
- | 這些也是基於「佛法講勝負」原理所引伸的法理。 | ||
- | |||
- | 大聖人教示:「佛號世雄」。「世雄」是指生活在現實社會的勇者。所以說,能勇於和魔奮戰,而且能顯現佛界的生命力,堂堂活在世間法的人,就是佛。 | ||
- | |||
- | |||
- | 森中:在本文開頭所拜讀的「覆四條金吾書」裏,大聖人稱佛為「世雄」,稱王為「自在」。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會稱王為「自在」,是因為王總是以賞罰等的力量,自由自在支配世人。相對地,佛則是以妙法所開顯的生命力,匡正社會,堂堂渡過正確的人生,所以稱為「世雄」、「世間的勇者」。 | ||
- | |||
- | 大聖人對在家門人的中心者四條金吾教導「佛法以勝負為先」,也是在闡示信仰佛法者應繼承佛所呈現的「世雄」之道。 | ||
- | |||
- | |||
- | 以道理取勝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並在此回函中舉出,佛教傳來日本和中國時,信奉佛教的社會皆繁榮,反之,違背佛教,或雖一時信奉佛教,但因傲慢而放棄信仰的人等皆遭滅亡的事實,來印證「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
- | 齊藤:此外,也舉出門生少輔法師、能登法師等人,因敗於此佛法的勝負原理而滅亡的例子。 | ||
- | |||
- | |||
- | SGI會長:信者勝,不信、傲慢者滅亡。雖說是「佛法講勝負」,但到底是要靠什麼致勝?那就是要靠「心」。自己的心是遵循著正確的法?還是與邪為伍?大聖人就是以此佛法上的鬥爭,來詮釋「佛法講勝負」的原理。 | ||
- | |||
- | 因此必須慎防不信和殘暴之心,因為邁向勝利的根本之道在於貫徹對妙法的信心,以及以信為本的人生。 | ||
- | |||
- | |||
- | 齊藤:大聖人在這封回函中並教示:「佛法是道理,道理是勝主之物」(御書1217頁)。 | ||
- | |||
- | |||
- | SGI會長:主君會以沒收領地等暴虐之舉來威脅四條金吾,那是因為被進讒言。若依據陳述真實的「賴基陳狀」進行合理的裁決,不當之舉理應是屬主君江間氏,此乃昭然若揭。 | ||
- | |||
- | 佛法是講道理的。因此,面對當權者等所施的暴虐之舉,正確信仰佛法者,最後必勝無疑。 | ||
- | |||
- | 但實際上如何決定勝負,那就要看信仰佛法者本身的信心是否強盛。一切在於「心」。所以大聖人告訴我們,要把可悲的退轉者當成自己的教訓。 | ||
- | |||
- | |||
- | 齊藤:所以大聖人在這段期間的回函裏,細心教導金吾要成為「己心的勝利者」。 | ||
- | |||
- | |||
- | 法華經的兵法——勇氣 智慧 信心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會強調「佛法講勝負」是為了教導門下,要以強韌的心面對任何困難。因為膽怯的心,是無法戰勝己心之魔和社會的魔。 | ||
- | |||
- | 「畏縮則萬事不成」(御書1240頁)。 | ||
- | |||
- | 大聖人語重心長地鼓勵,我的門人啊!絕對不可被世間的怒濤所吞噬,絕不可敗給卑鄙的魔軍。 | ||
- | |||
- | 「沒有比法華經殊勝之兵法」的原理也是一樣。 | ||
- | |||
- | |||
- | 齊藤:是的。大聖人曾在「覆四條金吾書」裏教示:「恃何兵法莫若用此法華經兵法也!」(御書1240頁)。大聖人在此先闡示其原理之後,再強調「心」之重要。 | ||
- | |||
- | 「但心唯貴耳!」(同上頁)。 | ||
- | |||
- | 「稍有畏縮則萬事不成」(同上頁)。 | ||
- | |||
- | |||
- | SGI會長:「法華經的信心」既不是觀念論,也不是抽象論,而是講求如何在現實社會裏,具體發揮致勝的智慧。 | ||
- | |||
- | 大聖人闡述:「幸以早有警戒,兼加英勇,更賴法華經信心之強故,無難保身,可喜可賀!」(御書1239頁)。 | ||
- | |||
- | |||
- | 森中:這是大聖人獲知四條金吾抵抗「強敵」平安無事所作的指導。 | ||
- | |||
- | |||
- | SGI會長:沒錯。誠如「及早警戒」之教導,大聖人再三指導四條金吾要顧全己身之安危。或許是因為師匠再三提醒,四條金吾才發現事關重大。大聖人在回函中闡述,由於金吾養成了警覺的習慣,即使被敵人盯上也能安然度過。 | ||
- | |||
- | |||
- | 齊藤:師匠實在是可貴的存在。 | ||
- | |||
- | |||
- | SGI會長:所謂的「奮勇」就是指,在緊要關頭所湧現的「勇氣」。沒有勇氣的話,即使擁有最高的智慧,也是無用武之地。 | ||
- | |||
- | 此外,一切的根本在於「強盛的信心」。因為唯有靠信心,妙法的力量才會化為智慧、勇氣、生命力,導致諸天的守護。 | ||
- | |||
- | 大聖人教導我們,勝利的要訣就是「智慧」、「勇氣」、「信心」。 | ||
- | |||
- | 大聖人本身就是以師子王之心,不斷戰勝大鬥爭。一念心定,才能叫動諸天善神。 | ||
- | |||
- | 大聖人教示:「諸天善神等力助日蓮,故至龍口亦能取勝,其餘之大難悉獲脫免」(御書879頁)。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在蒙受最大的法難──龍口法難,當要被押送到刑場之際,就是斥責八幡大菩薩等等,才因而打動諸天善神而戰勝。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接著說:「今魔王其不懲忿乎!」,「第六天魔王之眷屬,日本國有四十九億九萬四千八百二十八人,今殆將投降於日蓮者居多」(同上頁),發出偉大的勝利宣言。 | ||
- | |||
- | 甚至在身延山中留下:「已勝、是我日蓮心境」(御書1192頁),這篇大勝利宣言的御書。 | ||
- | |||
- | 大聖人再三表明那是一場佛與魔的「會戰」,明確宣言大勝這場會戰。 | ||
- | |||
- | |||
- | 齊藤:可見自從四條金吾遭主君迫害,以至熱原法難,這些「弟子的法難」,都是門下遵照「佛法講勝負」此原理戰勝法難的表徵。 | ||
- | |||
- | 勝利的弟子們皆是「如日蓮」奮戰到底。相反地,違背大聖人的門下,則是凄慘落泊。 | ||
- | |||
- | |||
- | 為了人類的鬥爭 | ||
- | |||
- | |||
- | 森中:也有一段御文說:「終結須待勝負決定以外,此災難將難望終止」(御書1037頁)。大聖人認為,若想解決當時以疫情肆虐為首的三災七難,除了靠法華經行者的實踐來破除其根本原因的元品無明,以及在社會上顯現妙法力量以外,別無他途。 | ||
- | |||
- | |||
- | 齊藤:此御文指出,就社會的層次來看,唯有法華經的行者才能肩負「佛法決勝負」之戰。 | ||
- | |||
- | |||
- | SGI會長:無論是人生、生活或社會,無時不在變化。而且此變化的趨向也是非好即壞,沒有不好不壞的。所以不管信仰或宗教,除了一決勝負之外,別無他途。 | ||
- | |||
- | 誠如英國思想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言:「人是為奮戰而被創造出來的」(注6)。 | ||
- | |||
- | 在名演員卓別林(C. Zhuobielin)主演的電影裏,有一個場面是描寫其作為人生的前輩如何鼓勵喪失生存意志的少女。卓別林說:「要奮鬥!」,「為了人生!」,「遍滿宇宙的力量,不但能轉動地球,也能孕育草木。而這股力量和隱藏在你自身的力量是一樣的。要發揮這股力量,鼓起勇氣和意志!」 | ||
- | |||
- | 人人如何戰勝己身胸中的善與惡之精神鬥爭,將是人類今後的課題。為了轉換人類的宿命,現在我們已經開始進行破除籠罩全人類的無明、開啟萬人善之生命的勝負鬥爭。 | ||
- | |||
- | |||
- | (待續) | ||
- | |||
- | |||
- | 注1.【熱原法難】:指自1275年(建治元年)至1282年(弘安5年)期間,日蓮大聖人門下於駿河國富士郡的熱原地區所遭遇的法難。1279年(弘安2年)20名農民信徒以不當之由被逮捕押送鐮倉,在接受平左衛門尉審問時,被強迫放棄信仰,卻無一人退轉。其中,神四郎等三人遭斬首殉教。值此法難當頭,大聖人深感時機已到,而圖顯一閻浮提總與的大御本尊,完成出世本懷。 | ||
- | |||
- | |||
- | 注2.《牧口常三郎全集》第10卷47頁。 | ||
- | |||
- | |||
- | 注3.【四條金吾】:1230年前後~1300年。日蓮大聖人在世時,屬於居住鎌倉信徒的中心人物之一。全名為四條中務三郎左衛門尉賴基。服侍屬於北條氏一族的江間氏。因同僚們的讒言等等,招惹主君不快,而陷入被沒收領地,以及遭革職驅逐的危機。 | ||
- | |||
- | |||
- | 注4.【六根清淨】:意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感官清淨,凡事皆能正確判斷、行動。 | ||
- | |||
- | |||
- | 注5.「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中略) 所說法,隨諸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法華經並開結581頁)。 | ||
- | |||
- | |||
- | 注6. 卡萊爾(1795年~1881年)所著的《過去與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