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回:「御本尊」(中)「觀心之本尊」乃「信心之本尊」
From InfoSoka
(修訂版本間差異)
13:02 2006年三月24日的修訂版本 Arrietta (討論 | 貢獻) ← Go to previous diff |
當前修訂版本 Ywwong (討論 | 貢獻)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圖顯「日蓮之魂」 | ||
- | 齊藤教學部長:上回池田先生為我們講解日蓮大聖人圖顯御本尊,是為了讓萬人皆可分享永遠妙法。 | ||
- | |||
- | 讓我們得以確認,御本尊是為了萬人成佛而開顯的普世法體。 | ||
- | |||
- | 這回想針對御本尊的深義,繼續請教池田先生。 | ||
- | |||
- | |||
- | 池田SGI會長:本尊意指「尊敬之根本」。大聖人以御本尊來顯現何謂萬人應奉為規範的至尊對象。 | ||
- | |||
- | 當我們奉拜這大聖人的御本尊時,重要的是要認清此御本尊寫出了「日蓮之魂」(御書1169頁)的南無妙法蓮華經。 | ||
- | |||
- | 因為大聖人顯現了自己生命中的至尊當體、根本尊敬的對象,並認為萬人皆具有此至尊之當體。 | ||
- | |||
- | |||
- | 森中副教學部長:此事也與本尊的「內在於生命」有關。上回池田先生也曾稍微提過。 | ||
- | |||
- | |||
- | SGI會長:接著想就現代意義來探討此「內在於生命之本尊」。 | ||
- | |||
- | 南無妙法蓮華經不僅是宇宙的根源法理,同時也等於是至尊的佛界生命,以及佛所成就的最高境界之根本。因此大聖人以「魂魄」來表現這七個字。 | ||
- | |||
- | 深刻地洞察生命,由此發出共鳴,而對一切生命產生慈悲心。對人類的苦惱,胸懷大悲與同苦心,以智慧與毅力,貫徹救濟苦惱民眾的行動。構成這種佛的人格與行動的核心的,就是宇宙的根源之法,以及與此法一體的如來生命。大聖人悟得此法乃「南無妙法蓮華經」,說是「日蓮之魂」。 | ||
- | |||
- | 大聖人明示,應以「南無妙法蓮華經」作為末法民眾應根本尊敬的「本尊」。 | ||
- | |||
- | 持有這種本尊觀的,只有「人本主義之宗教」。 | ||
- | |||
- | 現代許多宗教,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抱持本尊外在觀,也就是把最高尊嚴的存在置於人身之外。 | ||
- | |||
- | 然而,時至二十一世紀,則必須推行至高的人本主義,主張人人生命皆平等地擁有至尊的當體。因此,日蓮佛法的本尊內在觀越見重要。 | ||
- | |||
- | |||
- | 齊藤:說到本尊外在觀,構成國家主義基礎的「國家崇拜觀念」,也應該算是一種本尊外在觀吧。時至現代,戰爭、殘殺等這些國家主義所引起的悲劇仍然不絕,或許這也是受到如此觀念的影響吧。 | ||
- | |||
- | |||
- | 森中:這令我想起池田先生曾經在「法華經的智慧」所說的話。 | ||
- | |||
- | 那就是榮格(Carl Gustav Jung,注1)曾說,「國家取代了神的位置」。 | ||
- | |||
- | 榮格認為,唯一能抵抗國家主義魔性的力量,就是人人要有人性尊嚴的自覺,明白到「人是個小宇宙,而偉大的宇宙也縮影在這小小世界中」。 | ||
- | |||
- | |||
- | SGI會長: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因為是與大聖人的本尊內在法義相通。 | ||
- | |||
- | |||
- | 齊藤:在此想拜讀一段說出為何要奉「日蓮之魂」為本尊的御文。這是許多會員都銘記於心的有名御文。 | ||
- | |||
- | 「日蓮之魂,染墨書成者也。信之、信之!佛意是法華經,日蓮之魂衹在南無妙法蓮華經。妙樂釋云:『以顯本遠壽(注2)為其命」(御書1169頁)。 | ||
- | |||
- | |||
- | 〈白話〉此御本尊是將日蓮之魂染於墨中書寫而成的。要信之、信之!佛意雖是法華經,但日蓮之魂則祇在南無妙法蓮華經中,別無他處。妙樂大師有道:「要視闡明久遠之壽命此本佛之本地(本來境界)為法華經的生命」。 | ||
- | |||
- | |||
- | SGI會長:南無妙法蓮華經是御本尊的根本、當體。此事從御本尊中央寫有「南無妙法蓮華經 日蓮」便可知道。 | ||
- | |||
- | 大聖人戰勝了化為三類強敵的一切魔性,並於龍口法難時,成就了完全與永遠之妙法化為一體的境界,也就是久遠元初自受用身(注3)之境界。 | ||
- | |||
- | 即所謂「發?顯本」。意指,於大聖人其凡夫生命裏顯現了「久遠元初自受用身」之本地。 | ||
- | |||
- | |||
- | 齊藤:本地意指本來的境界。也就是人法一體的境界。 | ||
- | |||
- | |||
- | 森中:此人法一體的境界,正是實際上顯現於人之生命裡的真正佛界。在如此的境界,人能夠不受任何障礙地享受元初妙法的無限力量。 | ||
- | |||
- | |||
- | SGI會長:這朵綻放在人類生命的清淨妙法之花,即是妙法蓮華經、 | ||
- | |||
- | 「日蓮之魂」。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引用了「顯本遠壽(顯現本地的遠壽)」這句妙樂所說的話。我想其目的是為了闡明,御本尊顯示了與永遠之妙法一體的久遠元初自受用身之生命。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就是以南無妙法蓮華經顯示了此至尊的生命。 | ||
- | |||
- | |||
- | 齊藤:由於一切生命本來就是宇宙本源的妙法當體,所以說,與妙法一體的如來生命也是一切生命的本地。 | ||
- | |||
- | |||
- | SGI會長:沒錯。為了讓末法民眾能察覺此真實生命,大聖人才會將本身所覺知的至尊生命顯現為一幅御本尊。 | ||
- | |||
- | 大聖人會如實圖顯出其與元初之妙法為一體的生命,那也是為了開顯萬人「胸中之本尊」,為了讓我們奉為成佛修行的明鏡。 | ||
- | |||
- | |||
- | 森中:誠如池田先生在這項連載第八回所詮釋的,「日蓮之魂」也相通於「師子王之心」。那就是指「生命本源的希望」、「活下去的意志」,以及為了眾人的幸福而勇於對抗一切不幸惡根的「勇氣」。 | ||
- | |||
- | |||
- | 齊藤:就是說,身為弟子的,要確信自己也懷有師匠一心欲教示的「師子王之心」。而這確信正是產生「勇氣」的關鍵。 | ||
- | |||
- | |||
- | SGI會長:對。若能貫徹師弟不二之道,自然能找到自身的幸福,以及眾人的幸福。 | ||
- | |||
- | 法華經以「如我等無異(如我一樣,皆平等無異)」(注4)來說明這事實。 | ||
- | |||
- | 這句經文就像一首「歌頌人之偉大」的頌歌﹔「我也是人,你們也是人,人是何其偉大!」。這也正是法華經的精神。 | ||
- | |||
- | |||
- | 御本尊是映照自身生命的明鏡 | ||
- | |||
- | |||
- | SGI會長:有系統地道出如何開顯萬人內在本尊之道的御書,就是「觀心本尊抄」(注5)。這篇題名「觀心本尊」的御書,開門見山指明,本尊是內在的存在。 | ||
- | |||
- | 這篇「本尊抄」在前半闡述了如何「觀心」,最後以「受持即觀心」的深義來作為結論。 | ||
- | |||
- | |||
- | 齊藤:是的。根據此義,大聖人於後半闡述其基於觀心所建立的「本尊」。 | ||
- | |||
- | |||
- | SGI會長:這回讓我們以前半的結論「受持即觀心」為中心來學習吧。 | ||
- | |||
- | |||
- | 森中:請多多指教。 | ||
- | |||
- | 首先,有關「觀心」的意義,該抄闡述:「觀心者,觀我己心,見十法界,是云觀心也」(御書257頁)。 | ||
- | |||
- | |||
- | 〈白話〉所謂觀心是指,觀察自己本身的心(生命),再觀心中之十法界,這就叫作觀心。 | ||
- | |||
- | |||
- | SGI會長:觀察自己生命裏本來就具有從地獄到佛的十界此事,這就是「觀心」的實踐。 | ||
- | |||
- | |||
- | 森中:觀心雖然是指修行、實踐,但坦白說,觀察「自己生命裏具有十界此事」,不知有何意義? | ||
- | |||
- | |||
- | SGI會長:從「本尊抄」整篇結構來看,觀察己心十界的重點在於「如何顯現一己心中的佛界」。 | ||
- | |||
- | 說己心具有十界,但每一瞬間能觀察得到的,也只是那一瞬間顯現的某界生命。因此問題是在於如何觀察十界當中難以顯現的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以及此四聖中最難顯現的佛界。 | ||
- | |||
- | |||
- | 齊藤:實際上,「本尊抄」是先觀察顯現於凡夫己心的六道生命,再觀察二乘界(聲聞界、緣覺)與菩薩界生命之後,才闡明:「佛界難現」(御書259頁)。 | ||
- | |||
- | |||
- | SGI會長:說是要觀凡夫己心中的十界,但佛界能否顯現?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 ||
- | |||
- | 然而文中不說「要觀佛界」,而說「要觀十界」,那是因為即使說顯現佛界,但並非其他九界就會消失。因為無論如何,觀十界互具的實相,才叫觀心。 | ||
- | |||
- | 比方說,於面臨束手無策處境而苦惱不堪的地獄界生命中,仍能觀察到嚴然具於己心中那股能戰勝一切的佛界的偉大生命力,這就叫作觀心,即察看到十界互具之實相。 | ||
- | |||
- | |||
- | 齊藤:可是,即使心裡知道一念三千、十界互具的道理,但是否能真正信受,以及親身感受到「確實如此」,我認為這是難中之難。 | ||
- | |||
- | 大聖人一再於「本尊抄」指出,要讓活在惡世末法的我們相信自己具有佛界,那才是最「難信難解」的事。 | ||
- | |||
- | |||
- | 森中:所以大聖人先提出一項大難題說,要讓凡夫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具有與釋尊一樣的佛界生命,也就是相信自己具有與釋尊在爾前經或法華經的?門、本門所說的那些龐大的因行和偉大的果德,實在是一件難事。然後再以答覆提問的方式,闡明「受持即觀心」之法門。 | ||
- | |||
- | |||
- | SGI會長:任何人的生命裏「原本都具有佛界」,此乃生命的真理。然而此真理卻令人難以理解,無法相信。即使相信,但一碰到難題,就很容易陷入不信,這是因為生命存有迷惘的根源──「無明」。 | ||
- | |||
- | 因此大聖人說,在實踐「觀心」法門時,需要一面「明鏡」。 | ||
- | |||
- | 這面明鏡就是釋尊所說的「法華經」、天台所講述的「摩訶止觀」(注6),於末法則指大聖人的「御本尊」。 | ||
- | |||
- | |||
- | 森中:所以「本尊抄」教示:「未照見法華經及天台大師所述摩訶止觀等明鏡,不知自具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御書257頁)。 | ||
- | |||
- | |||
- | 〈白話〉若未曾看過法華經及天台大師所闡述的「摩訶止觀」等明鏡,就無法得知自身生命裏本來具有的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 | ||
- | |||
- | |||
- | SGI會長:因此法華經、摩訶止觀是一面能顯現自身的十界,尤其是佛界的鏡子。 | ||
- | |||
- | 法華經和摩訶止觀同時也是一面有鑑於印度與中國的佛教流布情況,以及文化、傳統、民情等所打造出的「明鏡」。兩者也各自含有觀己心之本尊的意義。 | ||
- | |||
- | 大聖人有鑑於此,而將兩者之真髓圖顯成一幅曼荼羅,為末法時代的人類留下了一面「明鏡」。 | ||
- | |||
- | 戶田先生曾說,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實相之文已表現出御本尊的相貌。並且講解說,以此十如實相為本而展開的天台一念三千之觀念觀法(注7),其目的是在於要讓御本尊顯現在自身胸中(注8)。 | ||
- | |||
- | 進而簡明闡述,時至末法,由於大聖人將自身所證得的妙法圖顯為一幅御本尊,所以「我們只要奉拜御本尊、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御本尊就會一直遍佈在我們的生命」。 | ||
- | |||
- | 受持御本尊,以強盛信心讓佛界遍染自身的生命,這就是末法的成佛修行。 | ||
- | |||
- | 只要能奉「令萬人幸福」此本佛之心為己心,以本佛的使者為自居而行動,將能讓己心中的佛界更加根深蒂固。 | ||
- | |||
- | 只要自覺是如來的使者,行如來之事,則如來的生命韻律就會與我們的生命產生共鳴。 | ||
- | |||
- | 所以要大力推動廣宣流布,而且要視推進廣布的人如佛般,必須最誠摯的尊敬與珍惜。 | ||
- | |||
- | |||
- | 齊藤:大聖人生命裏散發著赫赫生輝的佛界。我們的生命裏也嚴然具有與大聖人一樣的佛界生命。大聖人為了讓大家相信此事,才會以凡夫之身,把自身生命所顯現的佛界圖顯成御本尊。 | ||
- | |||
- | |||
- | 森中:這也是在告訴人們:「要觀己心之十界」、「要湧現己心之佛界」、「要自覺御本尊是在己心之中」。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於「覆日女書」教示:「此御本尊全不須求之於他處,衹在我等眾生持法華經,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之胸中肉團內」(御書1295頁)。 | ||
- | |||
- | 可見,大聖人要人們知道「不須求之於他處」。如同大聖人自身成就了久遠元初自受用身之生命一樣,如果我們無法於「自身生命」顯現妙法和達到至尊的生命,那他的教導就沒有任何意義。 | ||
- | |||
- | |||
- | 森中:若簡單舉例說明御本尊此明鏡,就好像女性化妝時,一邊對著鏡子,一邊往自己臉上打粉底、塗口紅,讓自己倍增魅力,這才叫化妝。如果一直對著鏡子上映出來的臉打粉底、塗口紅,化了老半天的妝,自己仍然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 ||
- | |||
- | |||
- | SGI會長:面對御本尊這面明鏡時也一樣,如果只是認為御本尊很偉大,只想緊纏、求保佑的話,自己本身是不會改變的。 | ||
- | |||
- | 又當碰到不如意的時候,就怪罪御本尊、發牢騷的話也一樣。 | ||
- | |||
- | 如果能確信我們的生命裏也有如御本尊般的偉大境界,不停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練自身生命,則可以得到無限的福德。 | ||
- | |||
- | |||
- | 森中:從前戶田先生在講解這段御文時,曾說:「大家以為大御本尊是在眼前而奉拜,其實大御本尊是在信受三大秘法的御本尊、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我們生命裏。 | ||
- | |||
- | 這實在是一段難能可貴的御文。不信的人,雖然隱約也有其佛性,但起不了作用,這種人就是「理即」之凡夫。 | ||
- | |||
- | 然而我們已經拜受了御本尊,所以是屬於「名字即」之位。若能提升至名字即之位,那麼此境界中的御本尊必是赫赫綻放光芒。 | ||
- | |||
- | 只是發光的程度要依信心的深淺而定。如同電燈泡一樣,大電燈泡會很亮,小燈泡就不太亮。再以燈泡為例,不信的人,就像未接電線的燈泡。我們因為有信心,所以能點燃大御本尊這顆電燈。所以說,我們的生命會赫赫生輝。」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的佛法指出「觀心」就是「信心」的別名。「觀心之本尊」等於是「信心之本尊」。若通過強盛的信心,就能與御本尊直結。如此,便能點燃自身內在的御本尊,立刻被希望之光普照,湧現力量。 | ||
- | |||
- | |||
- | 齊藤:就結論而言,大聖人的「觀心之本尊」,可說是為了湧現己心之佛界而有的本尊。 | ||
- | |||
- | |||
- | SGI會長:是為了「讓萬人得以湧現己心之佛界,觀己心之十界」而圖顯的本尊。也是為了讓人人得以達成觀心而圖顯的。 | ||
- | |||
- | 御本尊正確地顯現出永遠之師的本佛其偉大境界。 | ||
- | |||
- | 若能奉拜大聖人此一個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御本尊,並以「強盛信心」相信自己的生命也具有此御本尊的話,則能破除生命的無明,嚴然湧現出「佛界生命」。 | ||
- | |||
- | |||
- | 受持即觀心 | ||
- | |||
- | |||
- | 森中:所謂「觀心」即「信心」,以佛法用語來看,應該相當於「受持即觀心」。 | ||
- | |||
- | 在此想拜讀「本尊抄」一段闡述「受持即觀心」法門的御文。 | ||
- | |||
- | 「釋尊之因行果德二法,具足於妙法蓮華經五字,我等受持此五字,彼之因果功德,自然讓與」(御書264頁)。 | ||
- | |||
- | |||
- | 〈白話〉釋尊的因行果德之二法,皆具足在妙法蓮華經五字裏。我們若受持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則釋尊的因果功德,自然會分享與我們。 | ||
- | |||
- | |||
- | SGI會長:釋尊通過法華經闡述了開三顯一、開近顯遠(注9)等種種深義,而以此作為觀心的明鏡,規勸人們要信之。天台則道出一念三千法理,給人作為修行觀心的明鏡。相形之下,大聖人圖顯一幅御本尊,要人們以此為明鏡。這段御文闡明,為什麼以此御本尊為明鏡就能成就觀心的理由。 | ||
- | |||
- | |||
- | 齊藤:因行是指,成為成佛之原因的修行;果德則指,作為修行之結果而獲得的佛果與佛的福德。 | ||
- | |||
- | 釋尊於爾前經闡述,其因行乃源自過去世的長遠修行,即所謂的歷劫修行(注10)。此外,布施身命的尸毗王和薩埵王子(注11)等人的修行,也是釋尊的因行之一。又說,因行的結果、果德,衍生了於菩提樹下成道的始成正覺之釋尊(注12)。由此可見,?門的因行、果德,基本上皆承襲自爾前經。 | ||
- | |||
- | |||
- | SGI會長:到了本門則說,釋尊早在五百塵點劫(注13)此久遠的過去,就已成就了因行果德。進而闡述,自此以來在一段無法衡量的久遠期間裡,一直片刻不休地化成種種樣相,救濟眾生的此壽命長遠之佛,就是釋尊。 | ||
- | |||
- | 無論是爾前的?門,或本門,皆在闡述釋尊其龐大的因行和果德。大聖人在這段經文闡釋,這些因行果德都具足在「妙法蓮華經五字」。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為了證明此事而舉出各種文證,例如,主張不須從事六波羅蜜之修行,也能具有與其同樣功德的無量義經之文(注14);教說「具足之道」的法華經之文(注15);以及各種闡述「妙」字已具足一切的經典(注16)。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舉出文證說,釋尊其龐大的因行果德皆融合在「妙法蓮華經」這五字裏。足以可見,大聖人其悟得之深。 | ||
- | |||
- | 然而大聖人於「本尊抄」隔月(文永10年5月)所著作的「覆義淨法師書」(注17)裏,根據自身的實踐,闡述了與受持即觀心之法門大意相同的內容。接著想以該文為主,來進行探討。 | ||
- | |||
- | 大聖人在這篇御書中闡述,自己是因壽量品自我偈的「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之文而成就自身的佛界。 | ||
- | |||
- | |||
- | 森中:是的。在此拜讀「覆義淨法師書」的如下一段﹔ | ||
- | |||
- | 「壽量品自我偈云:『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日蓮己心之佛界,依此文而顯。其故,成就壽量品事之一念三千之三大秘法者,是此經文也。秘之、秘之!(中略)日蓮云:『一者妙也,心者法也,欲者蓮也,見者華也,佛者經也』。弘通此五字,為『不自惜身命』是也。一心見佛是專其一心以見佛,則見得一心是佛矣。成就無作三身佛果之事,恐越天台、傳教,而勝龍樹、迦葉(注18)矣。念之、念之!『可為心師,勿師於心』,佛記有焉。為法華經,捨身、不惜命,如是強盛言之者此也。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御書925頁)。 | ||
- | |||
- | |||
- | 〈白話〉壽量品自我偈說:『一心想拜見佛,不惜自身性命』。日蓮己心之佛界,就是依此文而顯現。其理由是因為我能成就壽量品事之一念三千之三大秘法,就是依據此經文。此事要祕之!(中略) | ||
- | |||
- | 日蓮認為,「一」指妙;「心」指法;「欲」指蓮;「見」指華;「佛」指經。為了弘通此妙法蓮華經五字而能不惜身命,即所謂『不自惜身命』。而「一心欲見佛」則指,「一心想見佛」、「專其一心以見佛」、「見得一心是佛」。能成就所謂無作三身此佛果,恐怕勝過天台、傳教,甚至龍樹、迦葉(注18)。要深深領會釋尊於經文所言,可為心之師,不可以心為師。我一再強調要為法華經捨身、不惜命,指的就是此事。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 | ||
- | |||
- | |||
- | SGI會長:也就是說,大聖人的觀心是在於「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即「不惜身命的信心」。 | ||
- | |||
- | 此外,大聖人並說,「一者妙也,心者法也,欲者蓮也,見者華也,佛者經也」。意指,其一心欲追求的就是「妙法蓮華經」。而且教示,自己不但要追求這五字,同時也要不惜身命去弘通這五字,也就是要自行化他。 | ||
- | |||
- | 然後又說,其所成就的佛果乃「無作之三身」。 | ||
- | |||
- | 也就是說,大聖人以凡夫之身,開悟到自身乃妙法的當體 (無作之法身),並且知見此妙法,自受法樂,成就了得以向他人宣弘的智慧之身(無作之報身)。而且身為擁有同樣的法身,以及得以開顯同樣智慧之存在,慈愛眾生;並因為擔憂苦於被無明所惑的眾生,而獲得能與眾生同苦之大慈悲身(無作之應身)。 | ||
- | |||
- | 大聖人並說,其克服大難,完成了救濟末法萬人的三大秘法(注19),乃無作之三身此佛果的歸結。 | ||
- | |||
- | 如此大聖人因不惜身命,一心受持「妙法蓮華經」,而成就了作為無作三身、末法教主的最高佛果。也就是,成就了「觀心」。 | ||
- | |||
- | 大聖人又以「一心見佛是專其一心以見佛,則見得一心是佛矣」來說明,為什麼能因專心受持而成就觀心的經緯。如此將「一心欲見佛」改成三種讀法。而前兩種的「一心」和「專其一心」等於因行,最後一種「是佛」的「一心」應屬果德。 | ||
- | |||
- | 然而三種讀法都不改「一心」之意。可見大聖人始終一貫秉持不惜身命的精神和求道心。因此,能不改其凡夫之身,其一心追求的心終於化為佛心,大大改變了其精神層次。 | ||
- | |||
- | 進而引用「可為心師,勿師於心」這句經文,強調「心」的重要性。這也是告訴我們,只要貫徹「不惜身命的信心」,生命自然會符合妙法,於現實中開顯「無作三身」之佛果。 | ||
- | |||
- | |||
- | 森中:這讓我能更深切理解到「受持即觀心」的法門。受持的核心在於「不惜身命的信心」,只要有此信心,自然能成就觀心。 | ||
- | |||
- | |||
- | 齊藤:可說大聖人欲以御本尊上的首題「南無妙法蓮華經 日蓮」,來表現其徹底受持妙法蓮華經五字所成就的觀心,和得到的所有因行果德。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教示,御本尊乃「日蓮之魂」(御書1169頁)。所以應知御本尊的首題蘊含著大聖人不惜身命之奮戰。 | ||
- | |||
- | 戶田先生視日蓮大聖人身在御本尊之中,而以此精神來奉拜。 | ||
- | |||
- | 如今我們受持此御本尊,當然也應以不惜身命之信心來受持。 | ||
- | |||
- | |||
- | 受持的主要條件 | ||
- | |||
- | |||
- | 齊藤:謝謝池田先生依據「覆義淨法師書」為我們講解「不惜身命之信心」這受持的根本精神。針對「受持」,我想在御書其他地方也有舉出幾項主要條件。 | ||
- | |||
- | |||
- | SGI會長:受持是指信受法華經。法華經是一部教導如何使眾人「皆成佛道」(注21)的經典。 | ||
- | |||
- | 法華經教導說,萬人的生命裏具有絕對幸福境界的佛界,也具有開顯此佛界的力量,督促眾人要深信「萬人成佛」、「自身成佛」的法理。 | ||
- | |||
- | 大聖人於「生死一大事血脈抄」(注20)裡,介紹了幾個如何受持能使萬人成佛的法華經的方法。 | ||
- | |||
- | |||
- | 森中:是的。首先大聖人教示:「久遠實成之釋尊、皆成佛道之法華經與我等眾生,此三者全無差別,解此,唱奉妙法蓮華經之處,云是生死一大事之血脈也。此是唯我日蓮弟子檀那等之緊要事。持法華經者,此也」(御書1405頁) | ||
- | |||
- | |||
- | 〈白話〉久遠實成的釋尊,和闡明皆成佛道的法華經,以及我等眾生,此三者之間,毫無差別,若能理解此事,唱奉妙法蓮華經,是謂生死一大事血脈。此事對我日蓮弟子檀那等人而言,乃最重要的事。所謂受持法華經,就是指此事。 | ||
- | |||
- | |||
- | 齊藤:我想這句御文的意思是要我們知道,久遠之佛,與教導萬人成佛的法華經,以及我們每一個人,三者的本質都是一樣。 | ||
- | |||
- | |||
- | SGI會長:此文教導我們,如何才稱得上是受持法華經。 | ||
- | |||
- | 無論是久遠之佛、法華經的教導,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妙法之表徵,也是諸法實相。確信這真理,就是等於受持法華經。 | ||
- | |||
- | 萬人不僅皆能成佛,也一定能掌握永遠的幸福——此確信正是開啟一切之鑰匙。 | ||
- | |||
- | 所以說,確信妙法,就如一道照耀黑暗的希望之光,又如一股能挑戰任何困難的勇氣泉源。 | ||
- | |||
- | |||
- | 森中:接著,大聖人教導何謂「臨終在即」(同頁)的信心。 | ||
- | |||
- | |||
- | SGI會長:相信此精神也相通於不惜身命的信心。 | ||
- | |||
- | 受持的重點不但在於信受教導,同時也在於能夠終身持信不疑。既然人生的究極目的在於成佛,那麼理所當然地應該一生持續下去。 | ||
- | |||
- | 大聖人以「成佛在持」(御書1182頁)教導我們持續的重要性。 | ||
- | |||
- | 持續的關鍵在於是否秉持「臨終在即」這種嚴肅的精神。亦指,要胸懷即使現在要面對人生終結也完全無悔的信心。 | ||
- | |||
- | 奉獻出整個人生亦無悔,胸懷這種純粹信心的人,必將與妙法化為一體。而若能持續這信心,就能達成一生成佛。 | ||
- | |||
- | 大聖人於「生死一大事血脈抄」再次強調,貫徹三世不斷絕的信心之重要性。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曾於如下御書闡述何謂三世永遠的信心﹔ | ||
- | |||
- | 「過去法華經結緣強盛故,現在受持此經,未來成就佛果之事,不可有疑!過去之生死、現在之生死、未來之生死,三世生死不離法華經,是云法華之血脈相承也」(御書1406頁)。 | ||
- | |||
- | |||
- | 〈白話〉由於過去世和法華經結下強盛之緣,因此現在才能受持此經。而未來必能獲得成佛之果,此事絕對不可疑!所謂過去之生死、現在之生死、未來之生死,此三世生死絕不背離法華經,是謂法華之血脈相承」。 | ||
- | |||
- | |||
- | 齊藤:此文教示,若今世能受持法華經,則妙法的功德將超越生死,直至三世永遠。 | ||
- | |||
- | |||
- | SGI會長:只要是真實的受持,妙法功德將達至三世,絕不會消失。由佛親手植在「心田」的妙法這粒「成佛種子」,是絕對不會消失或被破壞的。 | ||
- | |||
- | |||
- | 森中:例如大賀蓮(注22)的種子,經過幾千年的歲月,仍可以發芽開花。 | ||
- | |||
- | 妙法蓮華的種子也一樣,即使墮入地獄般的境界,也不會受損。 | ||
- | |||
- | |||
- | SGI會長:這就是「種子不失之德」(注23)。 | ||
- | |||
- | 一旦種植在生命中的妙法種子,只要獲得慈悲的雨露滋潤,沐浴智慧的陽光,總有一天一定會發芽、開花、結果。 | ||
- | |||
- | 重要的是,不管碰到任何困難,也要堅持信受妙法,不論是苦是樂,都要貫徹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絕對不可離開妙法。因為謗法不信等於是自我斷絕妙法之種。 | ||
- | |||
- | |||
- | 森中:「生死一大事血脈抄」更指出受持的重點乃異體同心之團結﹔ | ||
- | |||
- | 「總之,日蓮弟子檀那等,無自他彼此之心,成水魚之思,異體同心,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之處,是云生死一大事之血脈也。而今,日蓮弘通之所詮,此也。若然,廣宣流布之大願,其必成就者矣」(御書1406頁)。 | ||
- | |||
- | |||
- | 〈白話〉總而言之,日蓮的弟子檀那等,不能有劃分自他彼此之心,要胸懷如水和魚不可分的心,異體同心,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此心中才有生死一大事之血脈。現在,日蓮所弘通的究極,正是此事。如果皆能胸懷此心,則廣宣流布大願,必得實現。 | ||
- | |||
- | |||
- | 齊藤:所謂異體同心的團結是指,大家共持祈願萬人幸福的佛心,努力實踐各自的使命。 | ||
- | |||
- | |||
- | SGI會長:人人都要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努力活躍,衝破種種困難,開闢充滿新希望的未來——這才是最高最充實的人生。 | ||
- | |||
- | 廣宣流布是一場透過每個人偉大的人間革命,一步一步永遠向前的壯大偉業。 | ||
- | |||
- | |||
- | 觀心成就之相 | ||
- | |||
- | |||
- | 森中:接著想請池田先生講解有關受持的法體「妙法蓮華經五字」。 | ||
- | |||
- | 首先我想提出一個很單純的問題,不知道「妙法蓮華經」是本尊、還是唱奉的題目? | ||
- | |||
- | |||
- | SGI會長:大聖人在「法華初心成佛抄」(注24)曾說,要奉「我己心之妙法蓮華經」為本尊,「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因此,本尊既是妙法蓮華經,信受本尊所唱奉的題目也是妙法蓮華經。 | ||
- | |||
- | 「妙法蓮華經」是十界一切眾生皆平等具有的「佛性」,以及三世諸佛所悟得的妙法之共通名稱。 | ||
- | |||
- | 所以說,只要唱奉一次題目,就能喚起一切佛所悟得的法,和一切眾生的佛性,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 ||
- | |||
- | |||
- | 齊藤:大聖人說:「崇奉我己心之妙法蓮華經為本尊,我己心中之佛性受南無妙法蓮華經呼喚顯出之當體,稱之為佛。譬如籠中鳥鳴,空中飛鳥被喚來集。飛鳥來集,籠鳥思出。口唱妙法,我身佛性,受喚必顯。梵王、帝釋(注25)之佛性受喚而守護我等。佛菩薩之佛性受喚而喜悅。是以說:『若暫持者,我即歡喜,諸法亦然』者,此意也」(御書582頁)。 | ||
- | |||
- | |||
- | 〈白話〉若信奉我己心中之妙法蓮華經為本尊,並以南無妙法蓮華經來呼喚我己心中之佛性,則當被呼喚的佛性顯現的時候,便稱之為佛。 | ||
- | |||
- | 譬如,籠中鳥叫的話,就能喚來空中飛鳥一樣。或者是飛鳥集來籠外,籠中的鳥也想飛出一樣。若唱奉妙法,則己身之佛性,必會因受喚而顯現。 | ||
- | |||
- | 不僅梵王、帝釋的佛性會因受喚而守護我們。佛菩薩之佛性也將因受喚而高興。法華經寶塔品裏所說的:「即使是曾經短暫受持過妙法的人,我(釋尊)也會馬上感到歡喜,諸佛也一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
- | |||
- | |||
- | SGI會長: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等於是對日蓮大聖人所圖顯的御本尊作最高度的讚嘆。同時也等於是在讚嘆己心之御本尊及佛界生命。 | ||
- | |||
- | 當佛界生命的名字被呼喚和讚嘆,就會顯現出來。 | ||
- | |||
- | 此即「呼喚」之意。自身不僅是呼喚者,也是被呼喚者。所以不是靠外界來喚醒自己的佛界生命,而是靠自己喚醒。也就是與御本尊感應(注26)。 | ||
- | |||
- | 呼應此題目響聲,全宇宙的諸天善神會起來守護我們的生命。此外所有的佛、菩薩也會歡喜。這也就是所謂「歡喜者,法界同時之歡喜也」(御書768頁),整個宇宙將充滿歡喜。 | ||
- | |||
- | |||
- | 齊藤:此即佛界湧現。 | ||
- | |||
- | |||
- | SGI會長:無論宇宙根源之法,或者是自身的實相都是妙法蓮華經。佛的生命是指妙法蓮華經顯現在人格上的姿態,此佛所說的究極成佛法也是妙法蓮華經。 | ||
- | |||
- | 因此,若能以佛所圖顯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御本尊為明鏡,深信己心之御本尊,唱奉自行化他的南無妙法蓮華經,則妙法蓮華經與妙法蓮華經將相互共鳴,讓自身佛界得以顯現。 | ||
- | |||
- | |||
- | 森中:這就是成就了觀心之意。 | ||
- | |||
- | |||
- | SGI會長:沒錯。「觀心本尊抄」在闡明受持即觀心之法門後,引用經文闡釋了觀心成就之相。 | ||
- | |||
- | |||
- | 齊藤:大聖人闡釋觀心成就之相,就是顯現己心之聲聞界(二乘界)、己心之釋尊、己心之三佛(釋尊、多寶、十方諸佛,注27)、和己心之菩薩界。換句話說,就是觀得己心之十界,甚至難以顯現的四聖也齊聚一堂。 | ||
- | |||
- | |||
- | 森中:法華經信解品以「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來表達四大聲聞(注28)聽聞?門之教導後得以信受妙法之歡喜。大聖人舉出此經文,說「是我等己心之聲聞界也」(御書264頁)。 | ||
- | |||
- | |||
- | SGI會長:這句話直接表現出末法眾生因為受持御本尊,於不知不覺中湧現佛界時的歡喜。所以大聖人說四大聲聞就是指受持御本尊者己心的聲聞界。 | ||
- | |||
- | |||
- | 齊藤:接著,大聖人舉出釋尊在方便品闡述自己於過去世所立的誓願,就是「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同頁)。 | ||
- | |||
- | |||
- | SGI會長:這是釋尊希望眾生能到達和佛同樣境界的誓願。 | ||
- | |||
- | 只要受持妙法蓮華經,獲得與佛同樣的一切因果功德,此人的生命就能和佛完全一樣。 | ||
- | |||
- | |||
- | 森中:所以大聖人教示:「妙覺釋尊是我等之血肉,因果之功德莫非骨髓乎?」(同頁)。 | ||
- | |||
- | |||
- | 〈白話〉成就妙覺(注29)之悟得的釋尊,等於是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我們之血肉,而其境界所帶來的因果之功德,則等於我們的骨髓。 | ||
- | |||
- | |||
- | SGI會長:此處是說身為弟子的眾生,也能與為師的佛一樣,得以自由自在享用己身所具有的因果功德。 | ||
- | |||
- | |||
- | 齊藤:由於能自由享受法之功德的佛是自受用身之佛,日寬上人(注30)在其文段中,把此御文定義為「以自受用身,顯師弟不二」。 | ||
- | |||
- | 接著大聖人又舉出寶塔品(注31)「受持法華經者,等於是在供養釋迦、多寶、十方諸佛」(大意)此經文,指出「釋迦多寶十方諸佛,我佛界也。紹繼其?,受得其功德」(同頁)。 | ||
- | |||
- | |||
- | 〈白話〉釋迦、多寶、十方諸佛是指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我們之佛界。繼承此三佛之後,就能領受佛界之功德。 | ||
- | |||
- | |||
- | SGI會長:三佛表示己心之無作三身。釋迦是智慧的表徵,屬報身;多寶是真理的表徵,屬法身;來至十方的諸佛是慈悲的表徵,等於應身。如剛才所述,對受持妙法蓮華經者而言,以其凡夫之身就能具有無作三身之功德。 | ||
- | |||
- | |||
- | 齊藤:如同兒女繼承父母全部財產,擁有與雙親所有的完全相同一樣,繼承無作三身此佛之功德的弟子,跟佛是沒有兩樣的。因此日寬上人於文段,把此文定義為「集無作三身,親子一體」。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接著舉出壽量品「然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佗劫」(同頁),以此文闡明久遠實成(注32)。 | ||
- | |||
- | 大聖人於「觀心本尊抄」舉出此經文,說「我等己心之釋尊是五百塵點乃至所顯三身,無始之古佛也」(同頁)。 | ||
- | |||
- | |||
- | 〈白話〉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我等己心之釋尊乃五百塵點劫以前,就已經成就三身之佛,是無始無終的古佛。 | ||
- | |||
- | |||
- | SGI會長:這是在教示,與「永遠之法」妙法蓮華經一體的「永遠之佛」,已經湧現在己心中。此佛即指久遠元初自受用身之佛,也即是「日蓮之魂」。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也一併舉出壽量品的「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同頁)之經文,而說:「我等己心之菩薩等也」(同頁)。 | ||
- | |||
- | |||
- | SGI會長:這段經文指出於五百塵點劫成佛的久遠實成之釋尊,即使成佛之後,也仍然持續菩薩行。而於湧出品出現的無數地涌菩薩,雖是久遠實成的釋尊弟子,但也代表釋尊的菩薩界。 | ||
- | |||
- | 同樣地,於受持妙法蓮華經者己心顯現的永遠之佛,也會顯現其菩薩的眷屬,即己心之菩薩界。 | ||
- | |||
- | |||
- | 齊藤:只要永遠之佛能湧現於己心,則其眷屬的菩薩界生命也會湧現。日寬上人將這種關係稱為「君臣合體」。 | ||
- | |||
- | |||
- | SGI會長:得悟之後,就前往其他淨土,或融入涅槃寂靜世界的佛,不是真實的佛。如果說成了佛,九界生命就會消失,那不能算是真正的悟得與成佛。 | ||
- | |||
- | 自願投入佈滿九界生命的現實社會,實際以菩薩界的生命付出行動者,才是真實的佛。 | ||
- | |||
- | 所以要實際去面對每一個抱著種種苦惱在現實社會奮鬥的人,徹底珍惜每一個人,毫不懈怠地去引導每一個人步向幸福軌道——唯有步在這條不屈不撓的菩薩道上,才能綻放佛的生命光輝。 | ||
- | |||
- | 為了大家的幸福,竭誠盡力,想盡各種辦法。甚至要動員所有的十界。無論身在九界中的任何境界,能隨時顯現需要的境界,這才是佛的真正自在境界。 | ||
- | |||
- | |||
- | 森中:大聖人在「本尊抄」闡明觀心成就之相的時候,最後引用了妙樂大師所說的:「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身一念,遍於法界」(御書265頁)。 | ||
- | |||
- | |||
- | SGI會長:此文闡述受持妙法蓮華經五字而成就觀心,自身的妙法蓮華經與宇宙的妙法蓮華經融合為一,能顯現自在之生命力的自在境界。 | ||
- | |||
- | |||
- | 齊藤:謝謝池田先生的講解。下回作為本尊論的最後一回,我們想通過「本尊抄」後半,請您為我們講解有關建立御本尊的法理。 | ||
- | |||
- | |||
- | (待續) | ||
- | |||
- | |||
- | 注1. 【榮格】:1875年~1961年。生於瑞士的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身為弗洛伊德的弟子,對精神分析的創始有所貢獻。爾後,因反對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觀點及性欲說,而確立了獨自的分析心理學。其研究範疇多廣,對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帶來各種影響。 | ||
- | |||
- | |||
- | 注2.【顯本遠壽】:出自妙樂大師《法華文句記》卷10下。開顯久遠之本地,以示佛的壽命乃長遠之意。與發?顯本、開近顯遠同義。」「本之遠壽」意指,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16所說的五百塵點劫成道以來的長遠佛壽。 | ||
- | |||
- | |||
- | 注3.【久遠元初自受用身】:指能具體顯現三世十方諸佛的能生根源之法的本佛。久遠元初指比法華經文上所說的久遠五百塵點劫更根源性的時間。自受用報身則指,悟得此根源之法,並能自在發揮其功德的佛身。 | ||
- | |||
- | |||
- | 注4.【如我等無異】: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之文(開結140頁)。佛的目的在於要引導眾生到達與自己(佛)同等的境界。佛法出現的目的在於顯示一切眾生皆內含佛界此尊極的生命,以及開顯眾生其自身的佛界。 | ||
- | |||
- | |||
- | 注5.【觀心本尊抄】:正式全名為「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文永十年(1273年)4月35日,大聖人五十二歲時,在佐渡流罪期間,於一谷所述作,是寄給下總(今之千葉縣)的富木常忍的。屬於五大部、十大部之一。相對於開顯人本尊之書「開目抄」,「觀心本尊抄」被稱為開顯法本尊之書。文中不但闡明末法眾生得以成佛之根本法乃南無妙法蓮華經,更明示何謂圖顯此法的本尊。此外,若依「當體義抄文段」中的「教、行、證」來排列,「觀心本尊抄」因闡明受持即觀心之義,故應列為「行之重」。 | ||
- | |||
- | |||
- | 注6.【摩訶止觀】:開顯法華經之根本義的一心三觀與一念三千法門,闡明應以此法們在己心證得修行方軌之書。是天台大師弟子章安大師筆錄其師於隋開皇14年(594年),在荊州玉泉寺所講述的內容。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並稱天台三大部。 | ||
- | |||
- | |||
- | 注7.【一念三千之觀念觀法】:天台大師於《摩訶止觀》所說的修行法。意指,要觀一念(每瞬間的生命)中所具有的十界互具、十如是、三世間,以及覺知自身生命乃具有至尊的佛界,開顯此佛界而成佛的實踐之法。 | ||
- | |||
- | |||
- | 注8.「在這句十如是當中雖已經完全道出御本尊的尊貌,但並未寫明。雖然已經完全道出佛的尊貌,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天台、妙樂一門,卻道出摩訶止觀,思索自己的生命相貌,然後再由此產生所謂的觀念觀法,在自己的胸中塑造出御本尊」(《戶田城聖》全集第5卷) | ||
- | |||
- | |||
- | 注9.【開三顯一、開近顯遠】:開三顯一意指,法華經?門闡明,法華經以前諸經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乃方便之教導,佛的真意在於明示能引導萬人成佛的一佛乘的法華經。 | ||
- | |||
- | 開近顯遠則指,法華經本門闡明,於今世才成佛的始成正覺乃方便之說,事實上佛是久遠實成,早已於久遠的過去就成佛。 | ||
- | |||
- | |||
- | 注10.【歷劫修行】:法華經以前的諸經教說菩薩、二乘(聲聞、緣覺)為了得悟而進行的無數劫之長遠修行。 | ||
- | |||
- | |||
- | 注11.【尸毗王和薩埵王子】:兩者皆為釋尊於過去世實踐菩薩行時的名字。 | ||
- | |||
- | |||
- | 注12.【始成正覺之釋尊】:法華經以前的諸經以及到法華經?門為止,釋尊是以歷經今世修行,才於菩提樹下成佛的始成正覺立場說法。 | ||
- | |||
- | |||
- | 注13.【五百塵點劫】: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所說的長遠過去。 | ||
- | |||
- | |||
- | 注14.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雖未得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開結58頁)之文。 | ||
- | |||
- | |||
- | 注15.法華經方便品「欲聞具足道」(開結124頁)之文。 | ||
- | |||
- | |||
- | 注16.涅槃經的「薩者名具足」之文。龍樹所著的《大智度論》「薩者六也」之文。中國唐朝學僧均正所著《無依無得大乘四論玄義記》的「沙者譯云六,胡法以六為具足義也」之文。吉藏所著《法華義疏》「沙者翻為具足」之文。天台大師所述《法華玄義》的「薩者梵語,此翻妙也」之文。 | ||
- | |||
- | |||
- | 注17.【覆義淨法師書】:於佐渡的一谷所寫的書信,是寄給安房國(千葉縣南部)清澄寺的義淨(城)法師的。 | ||
- | |||
- | |||
- | 注18.【天台、傳教、龍樹、迦葉】:傳承釋尊正法的正法、像法時代之正師。天台大師智顗於像法時代,曾於中國的陳、隋朝時,破南三北七諸宗之義,宣揚了法華經。傳教大師最澄,於像法末期,在日本破南都六宗之義,宣揚了法華經第一之說。龍樹於正法時代,在印度著作《中論》等眾多論書,發展了「空」的思想,宣揚了大乘佛教,被奉為八宗之祖。摩訶迦葉是釋尊的十大弟子之一,釋尊滅後,成為後繼者,非常活躍,被列為付法藏第一。 | ||
- | |||
- | |||
- | 注19.日蓮大聖人為救濟末法一切眾生所覺知之根源法,三分為本門之本尊、本門之戒壇、本門之題目。 | ||
- | |||
- | |||
- | 注20.【生死一大事血脈抄】:文永九年(1272年)2月,於佐渡國(新瀉縣)的塚原所寫的書信,是寫給同樣在佐渡服流罪刑的最蓮法師日淨。最蓮法師原屬天台宗的學僧,於佐渡成為大聖人的門人,本抄是大聖人對其提出有關生死一大事血脈此成佛要諦之法門的疑問之回答。 | ||
- | |||
- | |||
- | 注21.【皆成佛道】: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道而成佛。法華經闡明一切眾生本具有佛性,並為萬人開啟了成佛之道。 | ||
- | |||
- | |||
- | 注22.【大賀蓮】:大賀博士所發現的古代蓮,歷經兩千年或以上的歲月,從地下發現的種子,居然仍會發芽。東京、關西的創價學園及創價大學皆有栽培。 | ||
- | |||
- | |||
- | 注23.【種子不失之德】:「不會喪失佛種此因」的德行。蓮華的種子因為壽命持久,故被喻為佛種。種子不失之德因擁有南無妙法蓮華經的蓮字之深義,而被用來表示生命的永遠性與尊嚴,以及三大秘法御本尊的大德。 | ||
- | |||
- | |||
- | 注24.【法華初心成佛抄】:建治3年(1277年),寫給住在駿河國(靜岡縣)岡宮的妙法尼之書信。以問答的形式闡明宗教之正邪、南無妙法蓮華經乃末法應弘通之大法、和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者必能喚醒己心佛界此成佛要法等法理。 | ||
- | |||
- | |||
- | 注25.【梵王、帝釋】:皆出現於古印度神話。意指,支配、守護世界的有力神,被奉為守護佛教的諸天善神。 | ||
- | |||
- | |||
- | 注26.【感應】:意指,兩者相互感應。佛法說,眾生經常能感受到佛的應現,佛則經常回應眾生之機感。末法眾生當面對御本尊唱題的時候,將會因感應的原理,而湧現出自己身體內那股如佛般清淨且強而有力的生命力(佛界)。 | ||
- | |||
- | |||
- | 注27.【己心之三佛】:三佛指齊聚在法華經虛空會的釋尊、多寶、十方諸佛,分別代表報身(指以智慧為主的功德)、法身(法本身)、應身(慈悲的作用)這三種佛所具備的特性。這三種佛的特性也具備在眾生所具有的佛界生命中。 | ||
- | |||
- | |||
- | 注28.【四大聲聞】:法華經信解品中所說,表明能夠信受妙法之喜悅的四位優秀的聲聞﹔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菩提。 | ||
- | |||
- | |||
- | 注29.【妙覺】:屬於菩薩五十二修行位階的最高位。佛的境界。 | ||
- | |||
- | |||
- | 注30.【日寬上人】:1665年~1726年。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法主。著有六卷抄等著作,把日蓮大聖人御書有體系整理成注釋書文段及教學。並致力建立堂塔伽藍等。與第九世日有上人一起被視為中興之祖。 | ||
- | |||
- | |||
- | 注31.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中略)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開結412頁)之文。 | ||
- | |||
- | |||
- | 注32.【久遠實成】:法華經本門闡明,釋尊其實早在五百塵點劫此久遠之昔就已成佛之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