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御書是「末法的經典」

From InfoSoka

(修訂版本間差異)
12:46 2006年三月24日的修訂版本
Arrietta (討論 | 貢獻)

← Go to previous diff
當前修訂版本
Ywwong (討論 | 貢獻)

第1行: 第1行:
-救濟全民眾的誓願結晶  
-齊藤教學部長:今年適逢創價學會版《新編‧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發行五十週年的佳節。基於此意,《大白蓮華》從2002年新年號起,將以「御書的世界」為題,敦請池田先生來闡述御書的種種意義。相信此事對全體教學部成員來說,是最大的喜悅。  
- 
-今後我們想針對御書,廣泛探討日蓮大聖人其教導與事跡,請池田先生多多指教。  
- 
- 
-池田SGI會長:哪裡、哪裡。我也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來探討。  
- 
-相信至今對於日蓮大聖人的教義和為人,不僅很多地方尚未獲得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於其種種事跡也並未明確定案。  
- 
-例如說,立正安國、一閻浮提廣宣流布這兩句御文,可以說是歸功學會,才能被無誤的拜讀與正確的實踐。我認為,首先要以此為著眼點,再來進行探討符合新時代的御書文義。  
- 
-就學問上的觀點來看,相信這次對談也能對鐮倉時代的歷史研究,以及御書的文獻研究,會有嶄新的成果。  
- 
-包括上述層面,有時候如高空俯瞰,有時候如用顯微鏡精查,今後應以御書所言為根本,廣而深的來研習與考察御書的世界。  
- 
- 
-齊藤:本連載「御書的世界」將以教學部及青年部的教學幹部為主,交替負責請教池田先生。由於是第一回,因此將先由我代表發問。  
- 
- 
-御書是大聖人一生奮鬥的記錄  
- 
- 
-齊藤:首先想請教池田先生有關「御書」的大義。  
- 
- 
-SGI會長:御書是「末法的經典」。  
- 
-正如大集經所言:「鬥諍言訟、白法隱沒」(注1),末法被認為是指釋尊佛法流布過程中,屬於最混亂且已喪失救濟民眾力量的時代而言。  
- 
-同時末法亦指,佛法雜亂,社會動盪不安,紛爭不絕的時代。  
- 
-無論佛法或社會都束手無策,世人將面臨混亂與破滅的時代危機,這就是末法。  
- 
-日蓮大聖人領悟到其在世當時的日本,就是呈現所謂「鬥諍言訟、白法隱沒」此末法世相。因此再三想探討如何才能從根本來救濟末法時代的世人,以及改變末法時代。相信現代的世相也是如此。  
- 
- 
-齊藤:其實大聖人並非紙上談兵。  
- 
- 
-SGI會長:當然大聖人是付出全生命在探討的。  
- 
-大聖人一生從無間斷地為了救濟末法民眾而戰。此事可從御書中多處寫有「日蓮一人」中可得知,大聖人本身欲肩負一切大責的心境。  
- 
-此外,「末法之初」這句話也經常出現在御書。這也表示,大聖人切身有感其大責,應在末法時代之初,率先顯現並宣弘足以流傳萬年不朽的救濟大法。  
- 
- 
-齊藤:從「一人」、「之初」當中,的確能令人感受到,身為救濟末法之主的決意。  
- 
- 
-SGI會長:其實,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各種教學概念,有很多是從大聖人在救濟民眾的奮鬥中衍生的。  
- 
-例如,「文證」、「理證」、「現證」三證。針對此三證大聖人教示:「日蓮試觀佛法,無逾於道理與證文,又、道理證文猶不及現證」(御書1547頁)。  
- 
-從「日蓮試觀」此文可知,大聖人是在驗證過何謂「末法救濟之法」下,才展開弘法的。大聖人是以各種層面來驗證三證的。  
- 
- 
-齊藤:「證文(文證)」,是指從經文、文獻上探究;「道理(理證)」,是指從理論上檢討;「現證」,是指從實踐中驗證。即是說,大聖人一一驗證了三證法理。  
- 
- 
-SGI會長:大聖人就是如此以全神貫注的思索與行動,顯示出末法救濟之法。  
- 
-另外,五綱(教、機、時、國、教法流布之先後)也是從大聖人其忍難弘通的奮戰中衍生的法理。  
- 
-有關五綱,大聖人曾說:「明行者弘佛法之用心」(御書474頁)。  
- 
-五綱是指行者、實踐者最應「用心」之事。可見,行者的大聖人是如何竭盡心力。  
- 
-大聖人為了弘揚救濟末法民眾的佛法,不斷從各種角度「用心」。而五綱也是大聖人整理出來的弘通規範之一。  
- 
-總而言之,御書是大聖人一生奮鬥的記錄。  
- 
-大聖人為了救濟末法的人類,忍受大難,留下了大法。而集其畢生心思、行動與指南的結晶,就是御書。  
- 
-因此,我們應把御書奉為「末法的經典」。  
- 
- 
-日蓮佛法的人本主義  
- 
- 
-齊藤:「末法經典」的「御書」,與被尊為「諸經之王」的「法華經」,兩者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 
- 
-SGI會長:是的。因為大聖人向來尊重經文所說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當大聖人在尋找救濟末法之法的時候,看中了法華經,並且從中找到了解答。  
- 
-答案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萬人皆能成佛」這一點。  
- 
-法華經所說的成佛,並非遙指未來之事。雖說法華經在?門時指出,人們可在未來世成佛,但是進入本門壽量品之所說(注2)則說,生於「現在」、「這個世間」,「每一個現實中的人」皆具有成佛的可能性。  
- 
-這也就是說,身處社會、宗教混亂的末法,若想救濟眾人、改革時代,就得靠能開啟萬人之佛性的教義。換句話說,唯有啟發人的偉大潛能,才能救濟末法。  
- 
-因為除了擴大人的境界以外,無法從本質上解決末法的問題。  
- 
-當我們詳研法華經的救濟觀時,就能發覺某種事關根本的「人本主義」思想。  
- 
-大聖人就是能敏銳感受到此末法時代的本質,因而以法華經所說的人本主義為著眼,開展了教說。  
- 
- 
-齊藤:人本主義就是以人為出發點,以及啟發人的生命中之偉大潛能為目的而得名的。  
- 
-然而,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人本主義,就會聯想到「理性存在」或是「神的化身」(注3)這種以人性觀為根據的西式人本主義。您認為如何解析這種西式人本主義和佛法的人本主義之不同?  
- 
- 
-SGI會長:佛法的人本主義不是以理性或是神的化身這類固定根據為本,而是以啟發「佛性」、人間革命的可能性為根據的。  
- 
-此「佛性」也是指,人心皆得以直結妙法。因此,「佛性」並不是人特有的。  
- 
- 
-齊藤:如果說某種特性是只有人才具有,那將會形成只有人最尊貴這類「固定式人本主義」,誤以為「唯人獨尊」。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主義」,將導致世人產生漠視其他生命的思想。  
- 
- 
-SGI會長:一切的生命都是妙法的當體,皆為平等。基於此意,一切生命可說都是與妙法息息相關,具有佛性。而將此法理詮釋出來的則是,十界中任何生命都具佛界的「十界互具」法理。  
- 
-一切生命體當中,只有人可以用人格與生活上的實證來顯現佛界力量。如何顯現佛界?最重要的就是要靠「心」。  
- 
-御書再三強調,修行佛道時的「心」之重要。御書在教導「信」、「勇氣」等,這些可以開顯佛界的心之作用時,也不忘記告誡世人不能存有「不信」、「膽怯」等阻塞佛界的心之作用。因此若說整部御書都是為了詮釋人心而說也不為過。  
- 
- 
-齊藤:以「但心唯貴耳」(御書1240頁)此文為首,我認為池田先生是第一位大力強調「心」在大聖人教導中是處於何等重要的人。  
- 
- 
-SGI會長:凡事要遵照御書實踐,方為根本之道。  
- 
-總而言之,佛法所說的人本主義皆應以「實踐人本身生命的改革」為前提。  
- 
- 
-齊藤:所以說,大聖人佛法的人本主義應該是指,具實踐性的人本主義,或說是人間革命主義。  
- 
- 
-SGI會長:想要如何命名都可以,但必須是能督促人進行自他改革的「實踐」才可以。因為佛法重在「行」。  
- 
-基於此意,法華經所說的不輕菩薩(注4),其實踐可謂法華經人本主義之楷模。  
- 
- 
-齊藤:不輕菩薩逢人便說:「我深深尊敬您,絕對不會輕視您,因為人人皆可透過菩薩行而成佛」,如此邊走邊禮拜每一個人。  
- 
-不輕菩薩確實是率先弘揚此信念,不但以身實踐,也力勸他人實踐菩薩行。  
- 
- 
-SGI會長:大聖人教示,不輕菩薩這種「尊敬他人」的實踐,才是「修行法華經之首要」,更是「釋尊的出世本懷」(注5)。  
- 
-大聖人指出,佛法首重「實踐敬人」之道,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 
-不輕菩薩本身雖然處處受到輕蔑、迫害,但仍然堅持敬人之道。  
- 
-大聖人自稱是繼承不輕菩薩的實踐者(注6)。除了靠實踐開發自他的佛性以外,別無末法救濟之道,這就是大聖人的結論。大聖人也因而圖顯南無妙法蓮華經,藉此來禮拜自他的佛性。  
- 
-大聖人並說,此南無妙法蓮華經乃「末法萬年盡未來際」之法。所以,從大聖人時代至今,已事經七百年,但是大聖人所指出的「末法」時代本質,可說一成未變。  
- 
-簡單來說,末法就是指「紛爭不絕的時代」,凡事都會導向紛爭。  
- 
-如何才能抗拒這股激流?唯有堅實「相信自他皆具佛性」,以及把此信念化為「敬人」之行動。  
- 
-「廣宣流布」就是這項信念和行動的擴大表徵。  
- 
-為了抗拒「紛爭時代」之激流,大聖人開闢了「廣宣流布」巨流。  
- 
-「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御書348頁),大聖人如此表明,其自身的奮鬥,就是末法萬年廣宣流布的根源與源流(注7)。  
- 
-因為大聖人是從最根源的層次,也就是靠啟發生命中的佛性,來掀起廣宣流布的潮流。  
- 
-廣宣流布要靠「堅信」妙法的一念,戰勝「無明」此紛爭與對立之根本所在,才得以蔚為潮流。  
- 
-為了開闢這股源流,大聖人才會在御書各處強調「廣宣流布之大願」。  
- 
- 
-御書的核心--廣宣流布之大願  
- 
- 
-齊藤:聽到池田先生這番解說後,相信這次連載的第一個主題也將自然而定。希望您能更進一步闡述有關御書的「廣宣流布之大願」。  
- 
- 
-SGI會長:「廣宣流布之大願」不僅是御書的核心,也是形成大聖人一生的骨架。  
- 
-「大願」是指,佛其悟達生命中所發起的「廣大願望」。  
- 
-此「大願」亦指,從自身就是內涵萬法的「妙法」當體此佛之悟達中,所顯現的「生命本有之願」。  
- 
-換句話說,「悟」亦可指,讓人「想起」生命原本的願望一事。  
- 
-總而言之,佛界的生命與廣宣流布之大願是一體的。所以說,一生貫徹廣宣流布者,自然能湧現佛界生命。  
- 
-雖說人人皆具佛界、佛性,但各自所立的大願,絕不能背離誓必終身為廣布此「一念盡億劫之辛勞」的奮鬥,因為此「瞬間生命」就是佛、如來。  
- 
-從事實上來說,大聖人的「事」之佛法,目的就是在於教導世人何謂佛的生命。因此,大聖人說,若想湧現佛的生命,就應一生為貫徹大願而終。  
- 
-因為能視佛此大願為己願,並發誓要以不退轉的行動與實踐來達成大願者,自然能與佛心冥合,進而湧現佛界生命。  
- 
- 
-齊藤:所以說,胸懷大願,等於是步在成佛之道上。  
- 
- 
-SGI會長:誠如大聖人的「撰時抄」所明示(注8),唯有投身廣宣流布奮戰中,才能獲得成佛之道。  
- 
-剛才也提到,佛法是講求「行」。而「行」就是指,要靠自己下定「決意」,不管碰到任何困難也要實踐心志到底。如果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困難,就不能說是實踐「行」。  
- 
-因為唯有秉持與佛一樣的決意,為了達成決意,努力不懈,才能找到成佛之道。  
- 
- 
-齊藤:所以大聖人才會一再呼籲弟子,要「發大願」、「為大願而活」。  
- 
- 
-SGI會長:「命有限,不可惜,終所願者,佛國也」(御書989頁) 。這是我一直銘記的御文。大聖人如此教導我們,在這有限的人生裡,要與佛立下一樣的大願,奮鬥到底。  
- 
- 
-齊藤:「悟達」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得盡的。然而願望卻容易表達,同時也能仿效,況且,人原本是許願專家。  
- 
- 
-SGI會長:大願也是佛界生命的人格表現,我們可以視大願為人格典範來效法。  
- 
-大聖人教示:「所願我之弟子等,須發大願......同是一死也,何不為法華經而死!思之為露入大海、塵落大地可耳」(御書1645頁)。  
- 
-意思是說,或許我身如「露水」般渺茫,如「灰塵」般不足為取,即使如此,若此身能發起「大願」,就能與法華經之大海匯為一體,不但能化為永不消失之身,同時也能融入妙法大地,永恆不朽。  
- 
-大聖人如此承諾,只要能發起大願,就自然能體會到何謂佛的偉大境界。  
- 
- 
-明示佛之誓願的經典法華經  
- 
- 
-齊藤:這節御文告訴我們,只要立下大願,此生命就能與法華經合為一體。  
- 
- 
-SGI會長:法華經可說是一部述說何謂「佛願」,以及告訴眾生如何實踐「佛願」的經典。  
- 
-法華經的前半--?門核心是方便品第二。方便品首先以「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法華經187頁),明示出釋尊的誓願。  
- 
-「想令一切眾生都跟自己(釋尊)一樣能成佛」,此乃釋尊的誓願。其中也包含著,釋尊誓必實現此誓願的決意。  
- 
-到了?門的後半部,菩薩、二乘便繼承了釋尊此誓願,各自立下了誓願。  
- 
- 
-齊藤:是的。見寶塔品第十一有說,釋尊曾向菩薩們要求立誓,要在其滅後弘通佛法。之後,到了勸持品第十三便出現了八十萬億那由佗之多的菩薩,道出了勸持品二十行之偈(押韻詩),並立誓將於釋尊滅後弘通佛法。「三類強敵」就是在二十行之偈中出現的。  
- 
- 
-SGI會長:還有就是法華經的後半--本門核心、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本品述說,佛早自遙遠的五百塵點劫成佛以來,一心只為救濟眾生而長期活躍於娑婆世界。而此早在久遠便已成佛的佛,指的就是釋尊的原本境界,此佛並被尊稱為「久遠實成的釋尊」。  
- 
-壽量品文尾明示,此佛每一瞬間都在誠心祈求萬人皆能成佛。  
-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516頁)。(白話:久遠實成的釋尊,一直於內心祈求,如何才能讓眾生步入成佛此無上之道,立即成就佛身呢?)  
- 
-久遠實成的釋尊,如此自久遠以來就以不同身份,現身於現實世界說法,再以各種入滅相貌來教化眾生。不論以何種姿態,佛無時都散發著「如何才能令眾生迅速成就佛身」這份慈悲。  
- 
-因此可知,法華經就是一部為了明示如來宣誓將實現「令一切眾生成佛」此誓願的宣誓書。  
- 
- 
-齊藤:同時也由此可知,久遠實成的釋尊,自成佛以來就花費了一段無可估計的時間在實踐誓願。  
- 
- 
-SGI會長:法華經本門的佛,即使得悟之後,仍然置身現實世界說法,持續救濟眾生,其時間乃長遠且無法衡量。就這點來說,本門的佛和其他諸經的佛有著決定性的不同。諸經的佛,要不是在得悟之後就離開現實世界不再出現,不然就是不再現身,或者化成安住於另一世界的佛。  
- 
-然而法華經所說的佛則是指,為了達成誓願而活在娑婆世界的永恒之佛,以及為了在現實世界實踐「萬人皆能成佛」此「誓願」的佛。  
- 
-我們由法華經中可知,唯有在無情的現實社會中貫徹誓願不移者,才能綻放出如來永恒的生命光輝。  
- 
- 
-齊藤:此生命光輝所指的就是不朽的人格。  
- 
- 
-「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  
- 
- 
-SGI會長:如果說法華經的目的在於道出何謂「永恒之佛」,那麼很顯然的,為了貫徹如來誓願的人,正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  
- 
-「開目抄」正是闡明大聖人才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末法本佛的文證。同時也證明,大聖人生命中,無時無刻皆散發著欲達成廣宣流布大願此大慈大悲。  
- 
-本抄的核心在於「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此節。  
- 
- 
-齊藤:「開目抄」的核心內容是:「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身子退六十劫菩薩之行,以不堪乞眼婆羅門之責故;久遠大通者沈淪於三五塵劫間,以遭遇惡知識之故也。就善、就惡,捨法華經者必得地獄之業。茲立大願,縱有以日本國位相讓,欲我棄法華經,而取觀經等以求後生之福者;縱有脅我,若不念佛將斬父母之頸,以種種大難相加,除非智者能破我義,終不為用也。其他大難,衹如風前之塵。我,誓將作日本之樑柱,作日本之眼目,作日本之大船,此願不可破!」(御書249頁)。  
- 
-〈白話〉(難道屢遭大難的大聖人真的是法華經行者?又若是法華經行者,為何得不到諸天的加護?針對人們這種疑問,經過查證經文與衡量道理,以及種種檢討,)其結果是,如果上天要捨棄我,就捨棄吧,我不會依靠諸天。若說我理應處處逢難,那我也不在乎這些難。因為我唯有選擇捨棄身命,奮鬥一途可行。  
- 
-試想舍利弗於過去世累積了六十劫的菩薩行,怎麼會半途退轉?那是因為無法忍受向他討乞眼球的婆羅門的責罵。  
- 
-不管是曾於久遠之昔被下種者,或曾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與法華經結緣者,這些因退轉而墮入無間地獄者,必須忍受五百塵點劫、三千塵點劫之久的煎熬。這都是因為被惡知識迷惑所致。因此,無論是結善或交惡,若捨棄法華經,則將積下墮地獄之業。  
- 
-「要立大願。即使被威脅利誘:『若捨棄法華經,轉信觀無量壽經,以期後生善處,則將讓給你日本國的王位』、『若不念佛,則將殺你父母』等等。不管遇到任何大難,除非有智者能否定我的正義,否則我絕不會被這些誘迫所動搖。  
- 
-此外,不管任何大難,在我看來,都像灰塵一樣,隨風消逝無蹤。我誓必成為日本的樑柱。我誓必成為日本的眼目。我誓必成為日本的大船」,此誓願絕不會成泡影。  
- 
- 
-SGI會長:這段御文再再顯示出,大聖人其不惜身命,死身弘法的「奮戰精神」。  
- 
-從文中並可得知,支撐大聖人此「奮戰精神」的就是,大聖人其本身所立下的「大願」。  
- 
-此「奮戰精神」與「大願」,不但是法華經的真髓及精神所在,更是日蓮佛法的根幹。  
- 
- 
-齊藤:大聖人在「開目抄」寫下這段御文之前,曾經查證了法華經的經文,以求證自己是否為法華經行者。而這也是為了消除人們的疑問,「若說是法華經行者,為何沒有如法華經所說,會受到諸天的加護?」。  
- 
- 
-SGI會長:我認為這也是為了闡明法華經行者的本質。  
- 
- 
-齊藤:是的。經過查證之下證明,大聖人誠如法華經所說的法華經行者,會受到「三類強敵」的迫害等等。  
- 
-可是卻留下了一個疑問,若說大聖人是法華經行者,為何現世不得安穩呢?又若現世不得安穩,那信仰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  
- 
-大聖人並且在本抄闡述,難道法華經行者,就應遭難受苦?迫害法華經行者的人,又怎麼沒有受到懲罰呢?等等的理由。  
- 
- 
-SGI會長:大聖人闡述了佛法極致法理之後,便如旭日光芒四射般,開始道出「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此節御文。  
- 
-話說,「開目抄」的「開目」是指「睜開眼睛」的意思。  
- 
-相信拜讀了這段御文的人,也不得不睜開眼睛來正視大聖人所表明的大願。  
- 
-「睜開眼睛正視大聖人的大願」,這就是「開目抄」的根本大意。  
- 
-因為能在末法時代與佛貫徹同一大願者,才是末法的法華經行者。能否受到諸天守護,是次要問題。  
- 
- 
-齊藤:「我,誓將作日本之樑柱,作日本之眼目,作日本之大船」,此文乃大聖人其大願之核心。  
- 
- 
-SGI會長:如剛才所說,「大願」是指法華經所說的,佛之廣大誓願。此誓願也意指,佛欲令萬人皆成佛的心願。  
- 
-大聖人的大願就是,為了實現此願而弘揚大法。  
- 
-因此,「我,誓將作日本之樑柱」等誓言,也等於是佛的誓願。  
- 
- 
-齊藤:有人將大聖人此誓願解釋成,為什麼對日本另眼相待。我想應該不是吧?  
- 
- 
-SGI會長:大聖人會說「將作日本......」,這並不表示大聖人特別看重對日本。如「一閻浮提」此語所示,日蓮佛法欲救濟的不單是日本。  
- 
-大聖人會明指想要救濟「日本」,其原因之一是,要以日本此地來比喻「典型的末法國土」。  
- 
-一來,此處所說的救濟日本,其最終目的是要救濟整個末法。  
- 
-二來,大聖人正因為要以現實世界為具體救濟目標,所以才會明舉言要作「日本的」某某。由此亦可見,日蓮佛法乃「事」之佛法的特質。  
- 
-法華經所明示的佛之大願,是為了祈願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大聖人就是以此為前提,立誓要於「現在」、「此地」具體救濟民眾。  
- 
- 
-齊藤:至今還有人認為,要讓日本一國安定是大聖人的救濟目標,而將大聖人佛法曲解成傾向國家主義。  
- 
- 
-SGI會長:大聖人的根本目標是「民眾安穩」,也就是希望「民眾幸福」、「民眾和平」。所以大聖人當然會視能左右民眾命運的權力和國家為問題所在。想必這也是為了以國家安定來謀求人類的安穩,從這點也可看出大聖人其劃時代的民眾觀、國家觀。  
- 
-相信大聖人此處所說的「日本」應指,民眾生存的國土與生活的社會,以及被當權者所支配的國家。  
- 
- 
-甘地的決意  
- 
- 
-齊藤:就傳統上的解釋來看,「日本的樑柱」應指主德;「日本的眼目」應指師德;「日本的大船」應指親德。  
- 
- 
-SGI會長:也就是所謂佛的三德。但由於大聖人其大願通於佛的誓願、「萬人成佛」,所以也兼具佛德。  
- 
-大聖人並非想以此來自誇是佛,而是想藉由明示自身的大願,來在教示弟子們,何謂勝利之道。  
- 
-因為大願能強化自己。  
- 
-重要的是,立誓願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捨棄軟弱的自我,堅定意志,不畏任何困難,貫徹始終。  
- 
- 
-齊藤:話說,甘地曾立下一則誓約。  
- 
-當甘地身為律師在南非活躍的時候,據說當地制定一條歧視印度人的法律。當時,印度人發起反對運動集會。甘地也參加了這場集會,並在當場向眾人強調,如果各位想要在此立誓的話,就要覺悟,即使剩下自己一個人也要贏得最後的勝利,想立誓就要立這種堅定的誓願。  
- 
-甘地甚至說,如果抱著隨隨便便的心態,那就不應在此立誓。  
- 
-「如果沒有秉持『即使剩下自己一個人,也要堅決反對』的意志和氣概,此人非但不要立誓,反應坦承表明反對眾人的決議。(中略)不管他人如何,即使壯烈成仁,也必須忠實自己所立的誓約」。  
- 
-這句話後來成為甘地畢生貫徹非暴力運動的出發點。  
- 
- 
-SGI會長:不論任何偉業,其根本都在於是否有誓願。不管有任何理由,如果半途放棄、退轉,就不能說是立下真的誓願。半途而廢的誓願,不能稱為誓願。  
- 
-大聖人說:「其他大難,衹如風前之塵」。  
- 
-這表示,唯有強化自己,才能享受真正的安穩。  
- 
-因為,人唯有靠發誓,「強化自我」,確立主體,才能體會到何謂真正的現世安穩。  
- 
-反觀「就善、就惡,捨法華經者必得地獄之業」這句御文,大聖人嚴厲斥責敗給魔性、敗給自己、中途氣餒的「弱者」,將墮地獄。  
- 
-總之,人生講勝敗,佛法也是。因為勝利方能彰顯正義、品嚐幸福的滋味。  
- 
- 
-齊藤:「開目抄」接著在文中闡明,貫徹日蓮佛法之本,與立廣宣流布大願之功德。大聖人說,此功德就是指,轉重輕受與一生成佛。  
- 
- 
-SGI會長:大聖人以「我及我弟子......」此文(注9)明示,只要畢生貫徹大願,一生成佛,將不求自得。  
- 
-立誓願是「真正的人格」表徵。  
- 
-只要是為了達成佛願此至高無上的誓願而活,不管遇到任何大難,不僅人格不會歪曲,生命更將倍增光輝。人們若想心志不移地活在惡世五濁的末法中,就必須仰賴誓願之力。  
- 
- 
-* * *  
- 
- 
-注1. 【鬥諍言訟‧白法隱沒】:大集經所說的五個五百歲之說中,第五個五百年(末法之初)的時代特質。意指,釋尊佛法的內部爭論不止,不知何謂正法,佛法喪失救濟力。  
- 
- 
-注2. 【本門壽量品之所說】:本門壽量品所說的久遠實成之佛,係以娑婆世界為本國土,「常住此說法」意指,久遠實成之佛如今在此說法。因此,眾生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原本就屬於佛界。  
- 
-「教行證御書」有云:「五百塵點、顯本之壽量品在說何事乎?人皆會得之歟。如我等之凡夫,無始已來,沈淪生死苦海,夢亦不知佛道彼岸之眾生界,可依法華經而成無作本覺之三身,且是在說一念三千之極理等」(御書1335頁)。  
- 
- 
-注3. 【神的化身】:在基督教等的聖經中,例如舊約聖經說,人是以神的化身被創造出的。  
- 
- 
-注4. 【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說的菩薩。本品教說,此菩薩以釋尊過去世的修行姿態現身,邊唱頌「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法華經575頁),逢人便禮拜,卻遭增上慢者迫害。然而此修行反而化為成佛之因。  
- 
- 
-注5.「崇峻天皇御書」(三種財寶御書)有云:「一代肝心是法華經,法華經修行之肝心在不輕品。不輕菩薩之敬人是何事?教主釋尊出世之本懷在示為人之道」(御書1222頁)  
- 
- 
-注6. 「聖人知三世事」:有云:「日蓮洵為法華經之行者也,紹繼不輕之跡故,毀之者頭破七分,信之者福積安明」(御書1009頁)。  
- 
- 
-注7. 「報恩抄」:有云:「日蓮慈悲曠大,南無妙法蓮華經,萬年之外,必流布至未來而無盡。有為日本國一切眾生開盲目之功德,遮斷無間地獄之道(御書348頁)。  
- 
- 
-注8. 「撰時抄」:有云:「日蓮之始信法華經於日本國,如一渧、一微塵。得二人、三人、十人、百千萬億人,齊來唱傳法華經時,是妙覺之須彌山、大涅槃之大海,終可得成就者矣!成佛之道,此外更無求處」(御書307頁)。  
- 
- 
-注9. 「開目抄」:有云:「我及我弟子,雖有諸難,若無疑心,自然得至佛界。勿疑天之無加護,勿嘆現世之未得安穩,雖朝夕教我弟子矣,皆因生疑棄離。愚人之習,於約束事,偏於重要時分忘失」(御書251頁)。 

當前修訂版本

Personal tools